第119章 首战锦州(六十九)(1/2)

第一百二十三章首战锦州(六十九)

空中重新夺回优势,让桂永清看到了获胜的希望,趁着双方战机相继退出战场,国民党舰队大胆逼近葫芦岛港口,猛烈地炮火再次覆盖整个城区。在失去空中掩护后,我军防守部队这能依靠岸上炮火予以有限还击。与此同时,兴城以西的九十二军也开始蠢蠢欲动,葫芦岛的形势顿时再次紧张起来。

为应对这样极为不利的局面,林虎和刘亚飞紧急磋商,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分析:当前战局的关键有两点:

一是葫芦岛。现在葫芦岛安危取决于我空中力量能否遏制敌人空军,能否重夺制空权。因此强化空军实力就是当务之急,而这必须得到苏方的认可。为此,立即向中央军委建议,请求苏联加大军用飞机的援助力度,并继续增派飞行员参加去战斗;

二是锦州。只要迅速拿下锦州,国民党将彻底失去在东北最强大的战略要地,也就失去了与我继续争夺葫芦岛等地的必要,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因此要实行双管齐下的方案,从空中和地面,彻底打垮国民党各方面的一切抵抗和努力,尽快结束锦葫地区的战斗。

同时,林虎经过深思熟虑,对于国民党空军的突然加强也作出了初步的判断。在锦州空军被我一举歼灭后,敌人的空中力量一度被我牢牢压制,现在突然变得异常强大,只能说明美英给予了极大支持。

就最近的空战结果来看,我军损失明显大于敌人。许多参战的飞行员反映,国民党出动的战斗机还是原来的型号,但是飞行员却和原来大不一样,不仅战术动作异常熟练,而且空中格斗经验特别老道,绝不是一般国民党飞行员能做到的。就此分析,极有可能是美军所为。说明苏军参战的秘密,可能已经被敌人知晓,所以美军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中央军委极为重视林虎的报告,立即连夜进行研究,并以最快的速度与苏方联系,得到了明确的恢复:苏联将全力支援,满足战争一切所需!

随即,苏联境内许多兵工厂、飞机制造厂紧急动员起来,大量工人日夜加班,一架架战斗机、轰战机迅速完成组装、调试,直接由苏军飞行员驾驶,利用夜幕的掩护,从中苏边境秘密直飞锦葫前线各机场,直接参加战斗。

接连三天,国共空军部队在葫芦岛海面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每天上百架次的战机在空中互相猎杀。一串串炮弹在空中炸裂,美苏双方的王牌飞行员互不相让,使出浑身解数,激烈搏杀。

国共两边的飞行员也不甘示弱,抓住这难得的实战机会,极力展示各自的能力。空中战机闪电般穿梭往来,捉对厮杀,飞行员们精神高度集中,紧紧咬住对手,话筒中传出大声的喊叫,弹片四下横飞,不时有飞机拖着滚滚浓烟坠落下去……

这场至关重要的制空权争夺战,最终以我军的全面获胜而结束。究其原因,尽管美英军机质量和飞行员战斗素质均属上乘,但是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战损补充严重不足。各种武器装备从遥远的欧洲、北美运过来总要一周时间。

虽然飞机可以快点,但是美英等国的体制极大限制了远程武器对外援助的规模。即使是总统、首相也不可肆无忌惮的大量出口重要的武器装备。所以,尽管美英竭尽所能支援国民党空军大量军机,但由于战况激烈,损失极大。

战到最后,首先吃不住劲的自然就是国民党一方。相比较而下,苏方、中党在这方面就显得从容不迫。东北与苏联本就接壤,物资的转运十分方便、快捷。在苏联的高度集中体制下,只要同志一声令下,任何物资装备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运达前线。

飞机的补充也很及时。虽然苏军战机在制造工艺上与美英等国有些差距,但是充足的数量极大地弥补了这一劣势。再加上苏联重工业一直发达,像飞机这样的高技术兵器可以保持极高的产能。渤海湾空战的规模并不算大,比起二战苏德战场动辄上千架次,欧洲战场一次战役双方出动几千架次来说,实在是太小了。所以苏联对这种低强度战斗的保障完全没有问题。

渤海湾的空中涌来越来越多的苏联战鹰。刚开始,苏军飞行员还是小心翼翼,刻意伪装自己的身份。随着战斗损失急剧增大,我军飞行员已经明显力量不足。苏军飞行员大量补充上来,战斗中的顾忌也少了许多。基本可以放开手脚。

反正双方都心照不宣、心知肚明。打到最后,苏军数量已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整个渤海湾上空几乎成了美英、苏等国的角逐场面。双方不约而同的逐渐加大投入力量,战斗规模越来越大,当然损失也越来越大。无数美、苏王牌飞行员葬身海底。尽管打到这个程度,美英苏的参战已经到了世人尽知的地步,但是双方依然保持着一种默契,谁也没有公开向对方叫板。

面对敌人源源不断飞机,国民党及盟友开始感到了恐惧和绝望。明明刚刚击落了敌人的一批战机,第二天,无数新的战机又不断涌上来。好像打不完、杀不灭。这样下去,谁能受得了,勉强坚持到第五天,国民党方面主动偃旗息鼓,空战终于结束了。

连日来,在葫芦岛外海的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