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真正的鸟枪换炮(上)(2/2)

过一年时间的一系列艰苦攻关,终于在1940年9月完成了新式冲锋枪的研制工作,到1940年12月份,经过了三个月的严格测试,最终定型为苏军的制式装备——h-41冲锋枪。

h-41的在设计时,以适合大规模生产与结实耐用作为首要目标,对成本则未提出过高要求,因此h-41上出现了木制枪托枪身,散热筒等对于其他冲锋枪显得相当奢侈的结构。沉重的木质枪托和枪身使h-41的重心后移,从而保证枪身的平衡性,而且可以像步枪一样用于格斗(死在波波莎木质枪托下的德国士兵不在少数),同时还特别适合在高寒环境下握持。枪管散热筒令h-41与机枪一样能够进行较长时间的连续射击。

h-41的散热筒比枪管长约一寸,而且稍稍前倾以充当一个粗略的枪口制退器,以进一步减少在全自动射击期间的枪口上扬,当枪口碰触地面、工事胸墙等时,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尘土进入枪管,其下方没有开口,更防止步兵在卧倒射击时被火药气体吹起的尘土遮蔽视线,暴露了其位置。虽然枪口制退器在这些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但亦大大增加了枪口焰和噪音。

h-41具有一个铰链式机匣以便不完全分解和清洁武器。h-41的枪管和膛室内侧均进行了镀铬防锈处理,这一在当时绝无仅有的设计赋予了h-41惊人的耐用性与可靠性,该枪可以承受腐蚀性弹药、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使用,以及延长其清洁间隔时间。由于较短的自动机行程,加上较好的精度,三发短点射基本能命中同一点。

在生产过程中除了枪管需要机床加工以外,其余大部分零件都是采用冲压工艺制造,其主要零件可在汽车修理厂或锡厂由不熟练的劳动力使用非常简单的设备生产,使得更多熟练的技术工人可以投入其他更为精密的武器的生产。h-41只是分为87 件零件,而-40则是分为95 件零件。生产一把h-41仅需7.3 个工时,而一把-40则需要13.7 个工时。为了可以简化生产,h-41的枪管更可以使用1891莫辛-纳甘步枪7.62 毫米手动步枪的枪管生产,只要把莫辛-纳甘步枪枪管削为一半,并且进行适合装填7.62 毫米口径苏联冲锋枪子弹膛室的加工后,就制成h-41的两枝的枪管。

经典的“波波莎”以高达900发/分的射速和71发弹鼓带来恐怖的火力,无论是在苏军还是德军眼里,这都是一件“完美”的武器,h-41冲锋枪采用气体反冲式枪栓(自由式枪机原理),开膛待机,带有可进行连发、单发转化的快慢机。h-41发射的是-33手枪使用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是苏联标准手枪和冲锋枪使用的弹药。

h-41装上35 发可拆卸式弹匣时的重量为4.15 千克(9.15 磅),而装上71 发可拆卸式弹鼓时则为5.3 千克(11.68 磅),并且能够以约1,000 发/分钟的射速射击,射速与其他大多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用冲锋枪相比而言实在是非常高。这是一枝低成本,容易得到其组成部件,主要是由冲压金属板材和木材制成的高持久性及低维护性武器。

自装备部队以后,h-41迅速成为苏军士兵的最爱,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它令人恐怖的持续火力,一枝”波波莎”可以在五秒钟内把71发子弹打完,那简直就是泼出去的弹雨,与德军的38相比更是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38结构过于精密,零件复杂,不能适应苏联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故障频出,枪栓常常被冰雪冻住,仅此一点,就让许多德军士兵丧命。h-41的弹夹容量是38的两倍还多,在激烈的战斗中,少换几次弹夹,就意味着生存的机会大大增加,真是h-41的优异性能,使苏德战场上出现了奇异的现象,德军士兵扔掉手里的38,千方百计的搜寻使用h-41。

二战后,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冲锋枪,h-41以其最简单的结构、最可靠的性能、最猛烈的火力、最低廉的成本、最大规模的生产赢得了普遍的青睐,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名枪。h-41不仅打败了德军,还在远东战场上大显身手,日本的三八大盖被打的一败涂地,毫无还手之力,更为h-41赢得了赫赫威名,同时期的其它冲锋枪,无论是德军的38或40,美军的“汤普森”,英军的“司登”都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