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大战争,好生意(中)(3/5)

兴土木,扩大了食品厂的规模,增加了很多新的产品。罐头就是其中主打产品,因为这也是他的专业,最是熟悉。

鄱阳湖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由于保存技术有限,交通基础太差,基本上没什么开发,更谈不上大规模养殖什么的。科社党统一中国后,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在各地大力发展各种养殖业,鄱阳湖就迅速得到了开发,在周围建立起了几百个鱼类养殖场,以及养猪场。万城的食品公司也因此有了充足的原料来源。

这次一战爆发,也让万老板生意大好,数钱数到手抽筋。

今天,几个公务员打扮的人,来到了鄱阳向高食品公司,他们从车上搬下几个箱子,就直接找到了万城的办公室。

“哎呀,是刘科,真是稀客……请问今天有何贵干?”万城一看来人,顿时紧张起来。因为来的这个刘科是南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专门管他们这行的机构。

德嗣对于“进口货”的质量特别重视,在还是“军阀”,没有取得全国政权的时候,就在地盘里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门负责监督管理各种“进口货”的质量和卫生问题。完全可以说,在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在这方面是搞得最严格的,监管体系和相关法规也是最完善的。

“万经理,你好。我们是来抽查产品质量的……”来人也不客气,直接说明了来意。

“好的,没问题,没问题……”万城连忙带着他们走进车间,在更衣室换了专用工作服后,才进入生产车间进行抽查。车间里面的生产工人都穿着洁白的工作服,带着帽子和口罩,聚精会神的干着自己手上的工作。

“你们这里环境还是比较干净的,不过还是要进一步检测……”刘科先仔细看了看生产车间的环境,略略点头,就让分析员取出一个测量仪器开始到处取样。

“科,所有环境参数都达标了……”十几分钟后,分析员向他汇报。

“好,我们接着抽查产品……”刘科指了指面前的几十个罐头,这是公务员们在生产线上和库房里随意抽取的。

两个多小时后,分析员报告道:“科,样品的各种参数都是合格的,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嗯,不错。”刘科点点头,对明显松了口气的万城说道:“万经理,这一批是出口罐头吧……”他指了指桌上那几个有着俄和德标签的几个罐头,这些罐头的标签上都印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卡通大肥猪,产品名称是“dasessenvonleish”、“6д”(午餐肉)。

“是的,这些午餐肉罐头都是向俄国和德国出口的……”万城连忙说道:“刘科,我们都是按照件规定,这些出口货的原料和内销产品是严格分开的,我们绝对不会混用……”

刘科严肃的说道:“你知道就好,出口和内销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在这方面打马虎眼,后果会非常严重……”

是的,现在中国对于产品就是执行的双重标准,一等的内销,二等的出口欧美,三等的出口第三世界,和大图朝完全相反。因为总是个极为护短的人,在他眼里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他连“人人平等”都做不到,那么像什么诸如“外交无小事”、“优待外宾”等等之类的逗逼观点对他来说就更是放屁了。

就拿午餐肉罐头来说吧,内销的午餐肉必须用合格的好肉,淀粉含量不得超过10%,植物蛋白等不得超过10%,肉类含量不得低于80%,很多国际上“合法”的添加剂都不允许用,执行的非常严格。当然也有不信邪的,不过在几十个老板被罚得倾家荡产,还被处于十年以上劳改了之后,其他人都老实了。

而外销的午餐肉罐头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正儿八经的合格鲜肉是不要想的,基本上都是老母猪、老公猪等次品肉,冷库里过期的冻肉,还有不好卖的下水和位置不太好的肉(比如从猪皮上剔下来的肥油、脚油、槽头等等)。至于含量,只要达到50%就好了。淀粉、植物蛋白等等东西,只管使劲加就是,只要最终出来的午餐肉还吃得出肉味就合格了。

至于像什么苏丹红、亚硝酸钠之类国际上“合法”的添加剂,自然也是大用特用了。因为用了这些东西的原因,外销的午餐肉在外观和色泽上,要比内销的好。外销版那种鲜艳诱人的红色看起来确实引人食欲,当然了,有苏丹红帮忙嘛。另外外销版的保质期也要得多,这是亚硝酸钠的功劳。

另外,还有一种原料的制造技术没有开放给私营企业,那就是“再生肉”。其原料就是病猪肉、死猪肉和已经变质的猪肉,制造过程很简单,就是把这些东西加水搅碎,混入一些添加剂之后做成“底料”,再投入一种特殊的真菌任其繁殖。这种真菌以“底料”为养料,很快就会成一种粉红色果冻状的东西,这种东西采摘下来之后就是“再生肉”了。其实这是23世纪的一种动物饲料,不是给人吃的。

再把这种“再生肉”搅碎成肉泥后,加入猪肉味调节剂就是猪肉泥,加入牛肉味调节剂就是牛肉泥,想什么肉,就加入什么口味调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