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学堂(4/5)

厂,也顶多能去十个地方,若是还要建钢铁厂什么的其他厂,只怕能分出来的更少,到时候,这人坛纪念碑建起来了,水泥已经成了风靡天下之物,耽误一天功夫,这得损失多少银子?朕不急,那些人还不打破了脑袋的争这些学生?不用朕说,自然要催朕多开班的,卿家是不知道,我大明……”杨改革说道这里,有些得意,本想说,大明朝的官僚们,有着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驴脾气,可想想,还是算了,还是给官员们留些口德。

“回禀陛下,臣明白了……,臣失态,倒是叫陛下见笑了。”孙元化倒是和着眼泪笑了,说着,连忙抹自己眼角的眼泪。

“呵呵,无妨,其实,学堂里只有二三十人,不代表你实际只有二三十人学这个,学堂可看成是入室弟子,那些没入学堂的,可看作记名弟子,照样可以发学堂里的教材和学习内容,让他们跟从学习,待到曰后条件再次好转的时候,可通过考试让他们成为下一批的学生,实际,你的学生可以有一百甚至数百都可以,如此,年年考试,年年招收新人,这个事,也算是长久了……,待到我大明钢筋水泥建筑遍地开花之时,想这个事,必定再也不需要躲躲藏藏了……”杨改革笑着说道。

“臣明白……”孙元化立刻磕头谢恩,大明朝钢筋水泥处处开花之时……,想到这种改天换地的变化,孙元化浑身激动着。

“快起来吧,倒是无需这么严肃。”杨改革说道。

“谢陛下!”孙元化这才起来。办学堂这个事,绝对比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更加的让人欢喜。

“这次修建人坛纪念碑,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会,也不枉朕花费如此之多的银钱和精力来推动此事,这次这个事,需要数量庞大各种人员,卿家可多安插学徒,尽量让他们都学到真才实学……”杨改革道。

“回禀陛下,臣明白。”孙元化道。

“纪念碑所需要的水泥,可能需要一个庞大的水泥厂,如何建厂,需要多大的规模,卿家都要确定下来,这个事,可交给学生们去做,还包括水泥厂的选址,卿家也好留心……”杨改革开始交代一些琐事了。

“回禀陛下,臣明白……”孙元化道。

“对了,水泥厂不仅仅是要供给建碑用,其他方面的需求,也必定会相当的大,所以,水泥厂的产能,不仅仅只能满足建碑,或许比建碑所需的产能多得多,所以,水泥厂要建得更大才行……,如今整个大明,也就卿家那里和徐师傅那里能产水泥,这买卖不知道羡煞了多少人,这可是一门好得不能再好的生意,有银子是一定要赚的,朕给卿家打个包票,卿家产多多少水泥,朕就包销多少水泥……”杨改革笑着说道。水泥生意,杨改革一直在致力推动,以前都还是小打小闹,可这人坛纪念碑的事一出,立刻把水泥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明星建材,生意想不火爆都不行。这也才有了开学校这事。

“回禀陛下,臣明白……”孙元化答道。

“对了,如今水泥的需求量急速攀升,多是京城里需要,这水泥厂的选址,还是选择一个靠近京城的地方吧……,还得尽量满足就地取材的条件……”杨改革想起这个,又说道。

“臣领旨!那陛下,天津那个……”孙元化道。

“水泥的生产,还是要和销售挂钩,还是要尽量的靠近销售地才好,不然,长途运输,价格下不来,影响水泥的销量,……这个事不要紧,反正是水泥也是要全天下铺开的,到处建水泥厂也是必然,天津那个不用关了,依旧加大产能就是,可供天津地区使用,也可作为实验新技术的实验地,不然,这水泥的技术又要停滞不前了……”杨改革说道。

“臣明白!”孙元化道。

“钢材的事,倒是暂且不用重新选址建厂了,依旧用天津那个钢铁基地出产……”杨改革道。

“臣明白……”孙元化道。

“卿家身负的其他重担,也不要捺下,那些钢铁工具,也要不断的研制,切不可因为建碑的事把那些事给耽误了,还是那句话,可以找帮帮忙,也可以教给学生,学徒们去做。”杨改革道。

“臣领旨!”孙元化又答应道。

杨改革这才比较满意,搞科研不是搞文学,有着不可复制姓,不是随便找个人就可以代替别人写,文豪和大儒这类不可能量产,但搞科研不一样,科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可重复姓,科学实验,只要理论和方法是对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重复的,所以,工程师可以量产,文学家却不可以复制。

“还是那句话,卿家的这些知识,都是国之重宝,切忌保密,虽然可以教授给学生们,但是,切忌不可流出我大明去,更不可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