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流派——楼观道(2/2)

》等五卷。‘《甄正论》卷中云:‘(老子),后遂西之流沙,至函谷关,为关令尹喜演《道德》二篇上下两卷,论修身治国,戒刚守雌,挫锐解纷,行慈俭谦下之道,成五千余言。尹喜录老子谈论言旨为《西升记》,其中后人更增加其文,参糅佛义,大旨略与道经微同。多说人身心情性禀生之事,修养之理,夭寿之由。后人改记为经。‘此外,据《仙苑编珠》所引《楼观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所编楼观道士诸传讯载,楼观道士除修习上述诸经外,又传习多种上清经,如《大洞真经》《黄庭内景经》《上清琼文帝章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太上隐书》《灵书紫文》等,和少数灵宝经和三皇文。上清经和灵宝经皆肇造于东晋中叶,至东晋末和南北朝初始广泛流播,楼观道士传习上述经书,当在北朝初叶以后。由此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楼观道确实形成于北魏时期。

楼观道传习的修炼方术,表现了杂采兼收的特点,即符箓与丹鼎皆习。如梁谌‘食炁吞符,大尽其妙,又广索丹砂,还而为饵‘。8马俭既晓遁甲占候之法,又断谷、服药、行气、导引,还能役使万灵,制役群邪,驱使六丁二十四神。9尹通‘服黄精、雄黄、天门冬数十年‘,又能为人治病。其他楼观道士大都如此。不过,两者相比,服食药物在楼观道士中更为普遍。

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进入其鼎盛时期。道士王延,字子元,扶风始平(今陕西兴平)人。西魏大统三年(537)入道,师陈宝炽于楼观。与李顺兴相友善。后访华山云台观,复师茅山道士焦旷,得三洞秘诀真经。北周武帝闻其名,遣使召之,王延至都久之,复还西岳云台观,诏增修该观以居之。

其后武帝下诏废佛、道,建立通道观。命王延于通道观校雠三洞经图,凡八十余卷;又作《三洞珠囊》(非现存王悬河之《三洞珠囊》)七卷,奏贮于通道观。隋文帝即位,置玄都观,诏以延为观主,复以延为道门威仪。据说隋文帝还从之受智慧大戒,大臣苏威、杨素等皆北面执弟子礼。王延于仁寿四年(604)卒于通道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王延传》)。又有道士严达(字道通),北魏末入道,师楼观道士侯楷,‘学穷琼韫,博通妙术‘,也驰誉于周、隋之际。北周武帝建德中沙汰佛教,正议同废道教时,诏严达入便殿,问佛、道二教优劣。严达答曰:‘主优客劣‘。谓释出西域,是客,道在中夏,是主。并谓:‘客归则有益胡土,主在则无损中华。

去者不追,居者自保,又何送乎。‘10表现了明显的排佛思想。

据说‘上嘉其对‘,然迫于形势,不得不二教同时俱废。武帝废除佛、道二教后,决定建通道观于田谷之左,选释、道二教中人以居之。其中选有楼观道士严达与王延、苏道标、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乐、于章、张法成、伏道崇等十人。他们‘以道术相忘,同乎出处,世号曰‘田谷十老‘‘。11隋文帝开皇(581~600)初,严达又重修楼观宫宇,度道士满百二十员,羽流精炼,‘朝野宗奉‘。12

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相应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字平定)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作大唐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618~626)初,敕修楼观宫宇,并赐田土十顷以充基业;又令改楼观为宗圣观,以岐晖为观主,诏赐粟帛以充斋给。武德七年(624)十月,李渊又亲诣楼观,祀老子。岐晖于贞观四年(630)羽化后,高宗即位,命原宗圣观道士尹文操任昊天观主兼知宗圣观事。尹文操又曾奉敕撰《玄元皇帝圣纪》一部,凡十卷,总百十篇。高宗览卷大悦,授尹文操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常少卿事。此后又着《祛惑论》《消魔论》三十卷,续《楼观先师传》一卷,表现出强烈的排佛思想。

总之,直至唐前期,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天宝(742~755)年间爆发安史之乱,此后楼观道趋于衰落。中经两宋,终于默默无闻。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楼观(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至金哀宗天兴(1232~1234)间,因遭兵燹,楼观焚毁殆尽。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复,变为全真观宇,原楼观道士亦转为全真道士。

注:

1《史记》第7册2141页,中华书局,1959年

23456789101112《道藏》第19册543页,第22册707页,第5册271页,272页,272页,274页,270页,271页,第32册307页,第5册275页,27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