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闾山派道士(2/2)

上我要办点儿其他的事情,就先不能招待你们了!

我和崔明伏连忙说,没事儿没事儿,我们自己在附近转一下就可以了。

“你们可以多玩几天,你们可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台北这边的景点也是很多的,像1o1大厦、台北故宫、还有士林官邸啦,都很不错的,你们也都可以看看……”石老板边开车边介绍。

石太太转身从包包里面拿出了一张卡,“三位,恕我们招待不周,这个你们拿着,在这边吃好玩好!这张卡没有密码!”

她不由分说便把这卡塞到我们的手中,我本想推脱,但是崔明伏却一把接了过来,嘴巴里面还说着,您太客气了,您太客气了,我咳嗽了一声,有些时候真的很佩服崔明伏的厚脸皮!

车子在一处还算是比较精致的酒店门口停下,石老板便带着太太离开了。我们三个办理了入住,并且把行李提上房间,便下楼去玩耍了。

基隆,旧名鸡笼。那是因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是凯达格兰族,鸡笼”是“凯达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格兰的谐音近似台语之“鸡笼”,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鸡笼,因而得名。

光绪元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明末万历四十五年,张燮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

出了酒店就走了数步,便有一条小吃街,里面的食物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崔明丽要了一份螃蟹羹,我和崔明伏要了肠包肠,还有类似蚵仔煎,酱爆大福之类的颇具台湾特色的小吃,这些东西价格不贵,并且味道正。

吃了之后,没有什么事情便和摊主大妈聊着天,大妈也是一位颇爱聊天儿的人,看到我们过来,也很开心,左右大量着崔明丽,“小姐你长得真可爱哎……”

她告诉我们,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式辟为商埠。之后便建筑基隆至台北铁路,隔年年通车。倭国入侵时期,设基隆郡基隆街,后来升格为市。

1889年建成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占台湾后大举筑港,分四期完成,成为现代化商港,现有39个深水泊位,可停靠3万吨级轮船。光复后,增建了仙洞的货柜码头和特种货物码头,以及八斗子渔港。

基隆港是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进、出港船各约5ooo多艘,货物吞吐量约8ooo万吨。基隆渔港是台湾重要渔业基地,年渔产量约占全台湾渔产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时被划为要塞区,现为台湾当局的海军基地。

没有想到,有关于基隆的历史,一个摆摊大妈都可以这么娓娓道来,当真让人觉得十分地吃惊,大妈操着一口港台腔,“哎呦,我老家就是福建那边的,看到你们这些人啊,我就感觉很亲切……”说什么也要请我们喝一碗螃蟹羹。

她还告诉我们,基隆,由于冬季受东北季风经过海洋及因背山面海的原造成潮湿多雨,夏季受西南季风要越过山岭才能到达之因,虽位居台湾之最北端,但相当炎热。基隆别称“雨港”,主要原因为基隆时常多雨阴湿的气候所造成。

进入冬季时,基隆正好处于东北季风从中国大6北方南下至台湾的迎风面地带,加上多山的地形干扰季风进入内6,导致基隆在每年12月进入冬季后,便笼罩在阴湿多雨的气候当中,但下的雨多为绵绵细雨。

特别于冬季和春季交际之时,基隆港区及市中心时常生大雾,严重时甚至使基隆港的港务运作被迫完全停摆,但也有不少人将这种天气赋予“雾锁雨港”的美称。

“没事,这个季节也有这么季节的美啊……”崔明伏笑着说!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