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藏古不富(2/3)

个月挣得二十七八万,还觉着满富裕呢。

认为加上六月份的收益,小四十万,用于帮衬一把饭庄子已经足够。

可结果一干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首先就有许多意料之外的开支,斋宫的施工费也多掏了两成。这就十八万没了。

其次就是跟着乔万林转悠个个工艺品厂为饭庄买适用东西。

什么印刷厂、证章厂、宫灯厂、料器厂、珐琅厂、烧瓷厂、京城工艺品厂、金工艺术品厂,木艺雕刻厂……

这一圈兜下来,他是真没想到,这些厂子库里的好东西太多了。

而且都是外面轻易见不着的便宜货。

那别说合资饭庄上的钱花了个七七八八,就他自己的钱全贴进去,也就是将将够用的。

偏偏当他认为该买的都买齐全了的时候,又看见报纸上刊登了港城大导演李韩祥来京拍摄《火烧圆明园》的消息。

这又让他一下子想到了硬木家具投资热起来以后。

别人无论是提到“吃了唐僧肉”那个“紫檀大王”的发家史,还是说起那位港城导演李韩祥的私人家具收藏,全都离不开的京城硬木家具厂。

更没想到的是,他跟乔万林一打听,居然这京城硬木家具厂同样是区里的厂子。

敢情那就是过去“龙顺成”改的名儿啊。

那不用说,随后就跟着又去了一趟。

果不其然,库里全是“运动”时候抄来的硬木家具。

而此时的京城硬木家具厂因为开支困难,正在向各学术团体、机关、学院和文化艺术部门写信发函,以相当低廉的价格推销该厂三十年来收藏的老家具!

当宁卫民亲眼目睹,光黄花梨和紫檀的架子床就有好几十个,桌椅板凳不计其数,各种残件堆积如山的场面。

甚至就连马老师在节目里推崇过的“明黄花梨带托泥台方座”和“清康熙紫檀雕螭龙纹大画桌”全在眼前的时候。

当听说一对黄花梨圈椅,只卖五十块钱的时候。

试问他还能不急眼啊?

他这时候是既庆幸又着急。

庆幸的是,这库里的家具还没被别人看过呢。

好东西全在,他应该是第一个吃肉的主儿,这点确定无疑。

可急的是,他要买下来,想成功截别人的胡,那厂子开价至少四十万啊!

他钱都花秃噜了,手里就有个万八千的过日子钱了,一时半会去哪儿筹这么一大笔钱去啊?

卖一些东西吗?

别说他手里的东西这时候卖了都很亏,一时间也卖不出这么多钱啊。他的事儿可是急茬的。

好家伙啊,那真是溜溜的为了筹钱又着了一通急。

最终不得不再次仿效两年前买近代字画之举,四处举债借款。

也多亏康术德、张士慧再次倾囊相助,给凑了八万。

公司同事们对他的信用度和好感度已经提升不少,借了他八万。

而且这次还有了罗广亮和他那伙子小弟兄们给凑了六万。

最后再加上应该给付服装厂拿货的一笔款子,他求人家推迟俩月账期。

最用又用了合资饭庄名义进行担保,跟硬木家具厂说好十万尾款仨月之后再付。

这才算勉强凑上四十万买下来这批硬货。

说真的,这小子的急可着大发了。

和上次买近代字画一样,人又瘦了一圈,最后又变成一屁股债了。

事后,连他自己都骂自己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得陇望蜀,永不知足。

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啊!

不说亏心的话啊,这事儿换谁,谁能看得开大撒把,不知难而上啊?

这都是错过这村就没这店的大好事,他没法再眼睁睁看着这些好玩意被别人买走。

当然,或许有些人认为,似乎好些钱是没必要花的,全是宁卫民大手大脚之故。

他本可以不必这样的贪心,也就不会这样的窘迫。

就比如他修四盏宫灯的五万五,给“葡萄常”复产投的三万块,给刘永清做开窑烧瓷出的六万八。

从性价比上看,他所花的这几笔钱。

远不如他之前买邮票、字画和印石更划算,显得傻气,甚至算亏本。

可问题是宁卫民也是真心觉得这些好东西,这些好技艺,就像濒危物种一样不应该就此消失泯灭。

他真的痴迷于这些工艺美术品的美。

这些东西蕴含的智慧和趣味,其实远比古玩、字画、瓷器、印石更能打动他。

因为够直白,离生活是这样的近,随便谁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彩。

但相当可惜的是,这么多美得匪夷所思,让人不能不拍案叫绝的东西,是需要那些极为复杂很难掌握的传统工艺美术技术才能制作出来。

偏偏正因为我们国家经济的窘境,找不着市场定位,这些技艺正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境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