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占便宜(2/3)

,还别看天坛园长乍一开始很坚定的反对,可他真架不住宁卫民一通忽悠啊。

作为开了挂的主儿,宁卫民后知五百年谈不上,三十年的国内外趋势,肯定胸有成竹。

而且这小子嘴上功夫简直及得上相声演员。

俗话说得好啊,人嘴两张皮,正反都是理。

本就有理有据之下,他又有口舌之利。

日本人的消费能力,日本人的饮食喜好,坛宫目前的优势,他为之所做的准备,出去之后打算怎么经营……

就这么一二三的一说,做通天坛园长的思想工作那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就跟鬼打墙似的,老园长完全由不得自主,又被这小子给带着方向走了。

很快他的思想就再度沦陷,一开始的忐忑和怀疑,反而被或许有机会出国看看的激动和兴奋所取代。

而他眼里,宁卫民大义无私,勇于任事的模样也愈加光亮起来。

要有一比,宁卫民就是《金光大道》那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心要带领集体致富发家的高大泉……

正所谓,没有因就没有果。

如果宁卫民要是没有甘愿为他人做嫁衣的付出精神。

他要不是看似傻子一样,事先做出了那样多极力周全旁人的事儿。

他怎么可能办成这件事?

怎么可能获得几家投资方的支持?

怎么可能有机会去薅日本人的羊毛?

绝对没戏。

或许有人会冷笑一声,说这宁卫民格局太小,当奴才有瘾啊,干嘛靠别人啊?自己干多好?

可其实说这话的主儿,那才真是傻到家了呢。

要依着这么说,那从政的官员和世界五百强的不都一网打尽了,人家哪个是给自己家干的?

当然是背后的靠山越大,做大事才越便宜啊。

别忘了,这年头想要出国,那太不易了。

没点路子,你怎么走通手续?

要是连政审的关都过不了,就更别提签证和怎么凑齐外汇当资本了。

即便出去了,即便手握重金。

难道只身一人身在异国他乡,就能肆无忌惮的参与盛宴,在股市房市里旁若无人的捞金?

日本可是有合法暴力组织的国家,此时的雅库扎还未到衰退的时候,黑色经济同样在繁盛之时。

没点人脉没点势力护身,就这么带着钱去日本,这不成了大老远给人家送上门的外卖了吗?

但要是有了去东京为坛宫开分店的差事,对于宁卫民来说,情况就大大不一样了。

那等于是他拥有了一个跨国企业的商业资源相助。

同时还有个公派的身份护体,有国家在为自己撑腰啊。

真在日本遇到点什么事儿,宁卫民不但会得到皮尔卡顿日本公司的帮助,而且也是能找大使馆帮忙的。

他这样的外国人,身在日本,别说捞偏门的不会招惹,就是日本政府也会有所顾忌。

这不就等于有了金光护体了吗?

更何况,宁卫民就是白白给别人干,怎么算他都不吃亏啊。

他如果不是皮尔卡顿的高管,就没可能吃下上万幅白菜价的近代名家字画,不可能捞着服装尾货的生意,也不可能有从工艺品上发财的条件。

他要是不开办坛宫饭庄,就没可能得到料器生财的机会,更不会借着给坛宫采办的机会,买到那么多紫檀家具和国家对私人禁售的精品官窑瓷器。

他要是没有策划那么多具有社会轰动效应的文化活动,就不可能走通糖业烟酒公司黄新源黄经理的门路。

那他和张士慧的烟酒店也就少了一大块的收入。

他要是没把斋宫和坛宫办好,没和天坛园长相处如此融洽的条件。

孙五福又怎么替他收旧货呢?

而这些如果都没有,他也就不可能具备相应的财力收回马家花园了。

像宁卫民这么给人打工,替旁人做嫁衣。

难道不比空有个老板的名头,却得天天东跑西颠的当个小倒爷,或者从国库券上挤点油水有出息多了?

说白了,宁卫民这身上的差事,就跟三十年代在沪海租界的工部局担任华董,五十年代在港城担任四大探长一样。

就是倒给人家钱,行贿买这样差事,都划算的很啊!

更何况如今宁卫民的志向也不一样了,评判得失的标准就更得多角度了。

因为对于胸怀大志,想要做大事的人来说。

在工作中学到的东西,获取的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宁卫民无疑要创办自己的企业的。

但现实生活里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到世界知名,可不是想办法赚第一桶金,靠先发制人抢占行业领先地位,再抱一条官面上的大粗腿,就能做到的事儿。

哪儿有那么简单啊?

历史上,胡雪岩不就因为是官商才破产的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