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和事天子(1/3)

705年——710年唐中宗宠信韦后、武三思,任其所为。太子李重俊诛杀武三思。唐中宗与突厥、吐蕃和亲。

武则天死了,但女皇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唐中宗即位后对与他患难与共的韦后宠爱有加,如同当年唐高宗宠信武则天一般带着韦后一块上朝听政,享受“二圣”待遇。

张柬之等五大臣不干了,给唐中宗提意见。我们刚好不容易弄下一个武后去,你又弄上一个韦后来。你让韦后干政,“牝鸡司晨”的故事是不是又要重演了?

唐中宗不理。

当年他恨不得把天下都送给韦家,现在只是让韦后参与朝政,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武三思等武氏在李唐复位后仍然保留着王位和权力。

五大臣又不干了。我们闹革命时没杀诸武是特意留给你的,让你杀了诸武立天子之威。武家篡夺你们李家的江山,迫害你们李家的人。你怎么好了伤疤忘了疼,还留这帮祸害?为什么还不赶紧除掉他们?

唐中宗还是不理。

他一则发过毒誓,二则跟武家结亲,三则认为安定团结是当前压倒一切的大局,根本没想过要除掉武家。

武三思和唐中宗是儿女亲家。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是武三思的儿媳妇。武三思又通过唐中宗的婕妤上官婉儿和韦后拉上关系。上官婉儿跟武三思是旧相好。武三思随后又把韦后勾搭上手。韦后把武三思介绍给唐中宗。唐中宗和这个儿女亲家很说得来,经常把武三思叫进宫里小聚,甚至偷偷溜出皇宫去武三思家串门。

靠着武三思和唐昭宗、韦皇后的关系,武家在朝中又开始得势。

唐中宗任命的三公,太尉是李旦,司空是武三思,司徒是武攸暨。李旦不爱管事。实权都掌握在武氏手里。

张柬之等五大臣在“神龙革命”之后虽然因拥立之功升官进爵,但级别都在武氏之下。

唐中宗“以张柬之等及武攸暨、武三思、郑普思等十六人皆为立功之人,赐以铁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武氏竟也成了复辟李唐的功臣。

五大臣忿忿不平。张柬之等人拍床长叹,把指头都拍出血。

五大臣退而求其次,不再提杀诸武的事,只是请求唐中宗降低诸武的官职和爵位。

唐中宗仍是不理。

五大臣不断攻击韦后和武家让韦后和武三思对他们怀恨在心。韦后和武三思不断在唐中宗面前说五大臣的坏话,称:“他们五人自恃有功,专权跋扈,对社稷不利”。

唐中宗对这些“革命”者也是又敬又怕,敬他们通过政变让自己上台,怕他们搞政变上瘾再把自己搞下台。他明升暗降,以拥立之功将五大臣封为郡王,但同时剥夺了他们的实权。

同为“神龙革命”功臣的王同晈是唐中宗之女安定公主的丈夫,对唐中宗排挤五大臣心怀不满。他不敢针对唐中宗,把气撒在武三思身上。他与人密谋除掉武三思。

《资治通鉴》没有明言王同晈要暗杀武三思,只是说王同晈每当跟亲信谈及韦后和武三思时都是咬牙切齿的。

但是按照王同晈墓志铭记载:“公又阴赂死士,誓将屠之”。王同晈暗中找了一些敢死之士准备杀了武三思。

另外按照《大唐新语》的说法,王同晈找的杀手“谋于袖中发铜弩射之,伺便未果”。计划用袖箭射死武三思,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有人偷听到王同晈与亲信的谈话,密告武三思。

武三思决定利用这件事除掉五大臣。他让人诬告王同晈不但打算杀了自己,还准备带兵杀入皇宫,废黜皇后,控制皇帝。五大臣都是王同晈的背后黑手。

唐中宗派御史大夫带人去查。

不清楚审理结果,只知道王同晈等人被处死,五大臣被贬官外放。显然审讯没有查出五大臣参与谋反的实证。

武三思不甘心,派人暗地贴小字报辱骂韦后淫秽宫廷,要求唐中宗废黜韦后。

唐中宗恼羞成怒,派御史大夫带人去查。

御史大夫是武三思的人,按照武三思的意思指控张柬之等五位大臣是背后黑手。

唐中宗终于被激怒,不问青红皂白将五大臣流放。

武三思要求将五大臣灭族。唐中宗没有同意。因为当初为感谢五大臣的拥立之功,唐中宗曾赐给五大臣免死铁券。

但是武三思担心五大臣有东山再起之时,派人假传圣旨将五大臣在流放地杀害。

五大臣一死,武三思掌握了大权。他积极网罗亲信,迫害异己,将朝堂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

武三思以为武氏的地位再无动摇之忧,殊不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武氏大祸已经临头。

祸事是武家媳妇安乐公主惹下的。

安乐公主是韦后所生,自幼受父母宠惯。在父亲唐中宗复辟后,安乐公主仗着父母宠爱,恣意干预朝政卖官鬻爵。她经常自拟圣旨,盖住内容让老爸签字。唐中宗溺爱女儿,问也不问,哈哈一笑,签字盖章。

有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