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澶渊之盟(2/2)

我们还想让你们归还我们燕云十六州呢!不过,虽然领土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但我们可以讨论补偿问题,正所谓化干戈为玉帛。

萧太后原则上接受这个方案。

曹利用回来请示宋真宗:我们给他们多少钱合适?

宋真宗说最好不要超过一百万两白银。

曹利用领命而去。寇准追上曹利用,告诉他如果超过30万,我就要了你的脑袋。

曹利用谈完回来复命。宋真宗问他结果如何?曹利用一个劲儿地谢罪,伸出三根手指。宋真宗有些失望:三百万?太多了。不过能够结束战争,也可以。曹利用说是30万。宋真宗喜出望外,下令重赏曹利用。

宋辽和议的主要内容是:双方就地停火,退回到战前控制线。宋辽结为兄弟之国,辽国皇帝因为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婶。宋朝每年给辽国提供军事援助30万两白银。宋辽在边境开展互市贸易。

这份和议被称为“澶渊之盟”。

和议签订后,双方各自撤兵。宋辽从此百年无战事。

“澶渊之盟”引起后世争议,有说窝囊的,有说合适的。

说合适的算经济帐:30万两白银对于大宋来讲只是九牛一毛。“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是最费钱的事情,何况还不一定能打赢。区区30万两白银能换来宋朝100年的和平发展,划算。

说窝囊的算政治帐:两军势均力敌,为什么要答应纳贡求和?宋向辽纳贡,别说30万两白银就是一个铜板也代表着宋朝向侵略者屈膝。

这些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先不去管它。

再说宋辽讲和之后各自撤兵。

宋真宗也高高兴兴地回到京城。

宋真宗选择“有武干善镇静”的将领留守边关,也就是有军事才能但不爱惹事的将领驻守边境,避免与辽军爆发军事冲突。同时把支援前线的民夫都放回家务农。他要把今后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

寇准这回立了大功。事实证明寇准出的主意都是无比正确的。宋真宗对寇准更加宠信、重用。

副宰相王钦若嫉妒寇准受宠,想方设法挑拨宋真宗跟寇准的关系。

王钦若在契丹南侵时力主宋真宗南巡,遭到寇准的驳斥。寇准说谁再建议皇帝临阵脱逃,马上拖出去砍了。王钦若不敢再提南巡,但恨死了寇准。

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王钦若为了挽回影响,主动要求给宋真宗打前站,前往一线指挥作战。他率领天雄军与敌死战,“存者十三四”,可以想象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王钦若勇敢地顶住了辽人的攻势,使宋真宗最终下定决心北渡黄河。王钦若靠自己的忠心重获宋真宗的宠信。

他在战后对宋真宗讲,“澶渊之盟”您不觉得是耻辱吗?怎么还以为寇准有功?

宋真宗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王钦若说,“澶渊之盟”不过是一个城下之盟。辽军兵临城下耀武扬威,寇准却让您签下和约,给辽人进贡换取辽人撤兵,这不是城下之盟是什么?

宋真宗无言以对。

王钦若接着说,澶渊之役,寇准他就是一个赌徒,拿您做赌注。他一再窜唆您往北,无非就是想把您推出去孤注一掷,要么一把翻盘,要么全盘输光。这是非常冒险的一招,但是拿您去做冒险。

宋真宗按照这个思路回忆寇准的种种言行,他总是把自己往危险的境地推,是有那么点赌徒的意思。好在自己命大,有惊无险。再看人家王欣若,人家是自己顶上去,为皇帝扫清道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皇帝。

宋真宗越想越觉得王欣若比寇准好,于是罢免了寇准宰相职务,让王欣若替代了他。

王钦若是个善于逢迎之辈,总是顺着宋真宗的心思说话。

宋真宗好文学,他便主持编书。他主持修纂的《册府元龟》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

宋真宗好虚荣,他便积极鼓动宋真宗封禅泰山。宋真宗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泰山的皇帝。之后历朝历代都不再干这种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蠢事。

他在朝中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有人将他和他的小集团的人并称为“五鬼”。顾名思义,他们都不是什么好人。

不过,王欣若虽然是个奸佞之人但没酿成什么大祸。宋朝还是步入稳定发展的通道。

宋真宗化干戈为白银,使宋朝和辽国脱离战争状态,集中精力搞生产,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科技、文化稳定发展,逐渐步入盛世。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