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朱熹也不是什么圣人(2/2)

如果当信实讲,那么朱熹这句话就应该怎么解释:至于昧人财产,纳尼姑为妾,拆了学校改寺庙,确实都是经过查证而不是诬告,我因此被放逐也没什么遗憾的。

如果当推想讲,朱熹这句话就变成:想必都是经过查证而不是诬告。这明显是说反话。但是如果是反话的话,后面的“政使窜投而奚憾”以及“深省昨非,细寻今是”就显得不搭了。

前面认错,后面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这才感觉配套。

弹劾书中的附加罪大多是生活作风问题,算不得罪,但有损朱熹的名誉。

朱熹是不是“纳尼为妾”包养二奶,他的儿子是不是偷过人家牛,他的儿媳是不是在守寡期间怀孕,这些事是否事实无法考证。支持朱熹的人认为这是政敌污蔑泼脏水。反对朱熹的人认为这是事实,甚至说他的儿媳怀的是他的孩子。但谁也在史料中找不到直接证据。史书也不会记载这些八卦。

不过有一件事能够得到史料的证实,就是朱熹在皇帝天下大赦时执意将牢犯处决。这事以其他人的角度看,觉得朱熹这人很正直,嫉恶如仇。但以皇帝的角度看,朱熹无疑是藐视皇威。

朱熹还有一点遭后人诟病,就是“以理杀人”。

朱熹把“理”凌驾于法之上。

朱熹给皇帝上奏时说过:“凡有狱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而后听其曲直之辞。凡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虽直不右”。但凡遇到来告状的先看他告的是谁,分清原被告之间尊卑、上下、长幼、亲疏关系。下级告上级,那叫以下犯上;地位卑贱的告地位尊贵的,那是以卑凌尊。即使他所说的都是实情也不能饶了他。

朱熹不讲什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强调三纲、等级。下对上就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下级控告上级无异于大逆不道。

朱熹控告同僚唐仲友一案也使他陷入争议。因为案中涉及一个官妓严蕊。

此案最早是朱熹向皇帝投诉唐仲友“促限催税搔扰饥民”。饥民已经遭灾了你不说赈灾还照常催缴赋税,这不是把百姓往死里逼吗?

上级对朱熹的投诉置之不理。朱熹不依不饶连上六份奏章弹劾唐仲友。之后的奏章不仅包含唐仲友“不公不法事”,还夹杂着唐仲友生活作风问题。

据说朱熹严刑拷打严蕊要她揭发唐仲友。严蕊宁死不从,说:“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

事情闹得朝野议论纷纷。皇帝被惊动,打听究竟出了什么事。大臣告诉皇帝不过是“秀才争闲气”而已。皇帝将朱熹和唐仲友一起调职,平息了纷争。

通过以上对朱熹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朱熹并非一个完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玉有瑕疵,人有不足。这是很自然的事。

朱熹是理学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所谓圣人就是至善至美之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类似佛教里的佛。

但世界上哪有什么圣人?即便是被尊为天下第一圣人的孔子也有做的不那么尽善尽美的地方。所以孔子才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都会犯错。朱熹也是人不是神,也不可能至善至美。

但是自己有瑕疵却要求别人尽善尽美。这是理学家最遭人诟病的地方。理学家恨不能将不符合自己所制定的道德标准的人或事一棍子打死。

凡事不能走极端。水至清则无鱼。只红不专则会影响社会的进步。过于强调思想纯正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行为。现在普遍认为中国在宋朝之后逐步落后于西方跟理学在中国占了绝对统治地位有关。

政治挂帅会使人思想僵化。道德挂帅更会僵化人们的思想。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