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钓鱼城之战(2/3)


贾似道担心鄂州不守,派人去向忽必烈求和。他开出条件“愿割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各二十万”。忽必烈嗤之以鼻,说我们已经跨过长江了,你再提这条件还有什么意义呢?

割地纳贡已经满足不了忽必烈的胃口,他需要的是降服一个大国的盖世奇功。忽必烈一面围攻鄂州,一面准备分兵向南宋的都城临安(浙江杭州)进军,企图以武力逼迫南宋投降。

这时忽必烈的老婆托人给忽必烈带话:你再不回来,黄花菜都凉了!

蒙哥已经死了仨月了。蒙哥的七弟阿里布哥利用俩哥哥旭烈兀和忽必烈都没回来的机会积极拉票,同时暗中调动兵马,企图阻断旭烈兀和忽必烈回蒙古之路。

当时蒙哥的儿子年纪尚幼,有能力争夺汗位的人是蒙哥的一母同袍三兄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布哥。按战功旭烈兀最高。按人气阿里布哥最高。按军事实力忽必烈最高。三兄弟各有千秋,不分伯仲。如果阿里布哥抢先召开忽里台大会就任大汗,旭烈兀和忽必烈再想夺位就难了。

忽必烈无奈,只得放下鄂州撤兵而回。

南路蒙军当时正在围攻潭州(湖南长沙),得知忽必烈北撤,也撤围撤回。

贾似道在忽必烈撤兵后趁机收复了被蒙军占领的地区,然后向朝廷报捷,说宋军在他的英明领导和直接指挥下英勇奋战,不怕牺牲,成功地击退了蒙古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他隐瞒了私自求和的情节。

消息传来,举国欢庆!

喜出望外的宋理宗让全体文武百官代表他去郊外迎接贾似道的凯旋。

贾似道因为挽江山于即倒成为南宋的栋梁之臣。宋理宗任命贾似道为宰相,全权委托他处分国政。

再说忽必烈本想以战功为自己加分,没想到白耽误工夫一无所获。他感到自己在竞选中已经处于不利位置,如果通过正常程序选举恐怕没戏。忽必烈太想当这个大汗了。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回国的路上随便划拉了几个王爷就宣布召开部落代表大会,并在会上推举自己为蒙古大汗。

阿里布哥气坏了,拒不承认忽必烈。他也划拉一些王爷召开部落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当选为蒙古大汗。

俗话说得好: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蒙古这俩大汗当即撕巴到了一起。各候选人之所以都带兵回去参加竞选,就是为了文攻武卫,谈不赢就打。

对决的结果是忽必烈赢了。但是他赢了汗位,输了道义。蒙古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尔汗国不承认他这个大汗,宣布独立。蒙古诺大版图从此四分五裂。

此后,蒙古人再也没能组织起像样的西征,让欧洲人逃过一劫。

只是宋朝就没那么好彩了。

南宋在蒙古内讧期间着实享受了几年太平日子。

宋理宗许是真的相信蒙古人是被贾似道打败了,南宋从此国运无虞。面对强敌环绕,他不是加紧战备,而是加紧推行理学。《三字经》就是他那时期的成果,真的是从娃娃抓起。

宋理宗的谥号之所以取“理”字就是因为他“有功于理学”。理学在他的任内由“伪学”摇身一变成为官方正学。

他看过朱熹注解的《四书》后喜不自禁,认为自己找到了治国安邦的良方。他追封朱熹,提拔朱熹的徒子徒孙,在全国推广理学。

然而过于追求“红”而忽略了“专”,使朝堂充斥着能说不能干的主儿。大家坐在一堆夸夸其谈,坐而论道,一动真格就不灵了。和蒙古人打仗如果是打嘴仗能以一敌三。如果真刀真枪的干,仨都顶不了一个。

大力提倡“灭人欲”的宋理宗却在历史上留下招嫖的故事。宋理宗经常把京城名妓接进宫里嫖宿。看来宋理宗也是那种台上讲正气、台下讲力气的主儿。

宋理宗好酒色,把朝政全委托给贾似道打理。但贾似道好蛐蛐,好古玩,心思全然不住朝政上面,干过几件事反倒不如不干。

他从前线回朝当政之后将宋理宗身边的佞臣全部赶走,并且禁止外戚干涉朝政。但同时他把所有他不喜欢的人,无论贤否,一并赶出朝廷,提拔自己喜欢的人。所谓整顿朝廷不过是以一拨佞臣代替另一拨佞臣。朝政吏治并不见起色。

他推行“打算法”,向军队派出审计组清查武将贪污挪用,凡有以军需名义支取官府财物、虚报兵员吃空饷及其他贪污军费问题的,一律严惩不贷。宋朝不准杀士大夫,可没说过不准杀武将。一大批将校被双规或砍了脑袋。

“打算”类似现代的反腐风暴。逼人把进嘴的肥肉吐出来本身就阻力很大,何况贾似道还夹杂着排除异己的私心。反腐成了一派打一派的借口。前线因此军心不稳。

贾似道在前线为帅时,手下有一帮大将辅佐。宋朝历来的规矩就是文臣为帅,武臣为将。主帅不过起个协调作用,具体工作还是武将来做。贾似道在战争期间忙着求和。武将在前线拼死搏杀。战争结束后,贾似道把别人的功劳据为己有引起武将们不满和讥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