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北虏归顺(2/3)

而治”的境界,揣着俩手就把天下治理得平安无事。只是他的第三只手不肯垂下,反而“昼夜不仆”,影响了他的形象,也害了他的性命。

但不管怎么说,他是一个很走运的皇帝。

隆庆临死前把内阁重臣高拱、张居正、礼部尚书高仪等人叫到跟前病榻托孤。

隆庆已经病得不行了,坐都坐不起来了,斜倚在龙塌上。皇后、贵妃旁边伺候。太子朱翊钧和司礼监太监冯宝站在床前。冯宝宣读圣旨,大意是:我已经不行了。太子年幼,我把他托付给你们好生辅佐。

朱翊钧是隆庆的第三个儿子。因为老大、老二死的早,朱翊钧被立为太子。当时朱翊钧只有十岁。

高拱等人流着泪接旨。

隆庆把高拱叫到跟前,拉着他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我这就把天下托付给你了。

隆庆死后,太子朱翊钧继位,史称明神宗,又名万历皇帝。

在登基典礼上,太监冯保一直站在万历的御座旁。文武百官见状惊讶不已。

冯保宣读隆庆遗旨,称先帝驾崩前对太子说:我死后,这个皇帝你来做。有事跟内阁和司礼监商量。也就是说,冯保也成了先帝指定的辅政大臣之一。

高拱闻听大怒:明明先帝亲口说的让我等辅政,何时又冒出一个司礼监?但当着万历皇帝的面,他又不敢公开质疑。

散朝后,高拱对人讲:这真是先帝遗诏吗?这个遗诏是谁写的?如果让我查出是宦官伪造遗旨,我一定把宦官全都撵出去!

他传话下去,凡事启奏皇帝或宫中传出什么旨意,必须通过内阁。“白老臣折衷之”,也就是先经过我的审查。同时他上书万历要求修改工作程序,防止司礼监扣押奏折或代皇帝批复。

高拱的奏折交到宫中。万历那时才十岁,哪懂朝政,交冯保处理。冯保代皇帝回复:照旧制行。也就是驳回了高拱要求修改程序的请求。

高拱大怒:安有十岁天子而能自裁?这句话意思是:哪有十岁天子能够独立裁决的?言外之意,这根本不是皇帝的意思,是你冯保的意思。

冯保立即把高拱的话去向万历汇报。不过他将高拱的话稍加改动。他对万历说:高拱扬言“十岁儿安能决事”。十岁小孩怎么能裁决政事呢?言外之意,一个娃娃怎么能当皇帝呢?

高拱攻击的是冯保,冯保却巧妙地将高拱的矛头转移到皇帝身上。冯保把这事的前因后果都解释成高拱对皇帝的非议。

万历大怒,去找太后告状。

太后一听,高拱这是想干什么?要造反啊?质疑先帝遗旨不就是质疑新君继位的合法性吗?不让皇帝裁决政事不就是想独揽大权吗?

太后下旨,晓瑜群臣:当时先帝病榻托孤我在跟前。先帝亲口说把皇位转给太子,嘱咐在场的人辅佐太子。高拱“揽权善政”,“蔑视幼主”。决定将削职为民,即刻返乡,不准停留。

高拱当天就被撵出京城。

不久,另一个辅政大臣高仪病死。内阁只剩下张居正一人。张居正不是首辅也相当于首辅,开始统揽朝政。

不过朝政也并非张居正一人说了算。宫内还有一个内廷。内廷是冯保说了算。

内廷就是指司礼监。

司礼监本职工作是皇帝的贴身秘书,负责传递奏折,记录皇帝的批示,代管玉玺,传达旨意等。负责盖印的叫掌印太监。负责记录的叫秉笔太监。掌印太监比秉笔太监地位高,相当于司礼监的头儿,或者叫秘书长。

外面的奏章送上来,一般情况下先让内阁过目。内阁拿出参考意见,写个条子附在奏章后面,这个就是前面提到的票拟。奏章和票拟送进内宫。皇帝看过奏章和票拟说“准奏”,秉笔太监马上用红笔把内阁的票拟抄到奏章上作为皇帝的批示。然后掌印太监审核后盖上玉玺发回去。

如果皇帝不同意票拟会跟司礼监的太监讨论,或者把内阁叫来讨论。但有的皇帝懒惰或者宠信太监,只跟太监讨论甚至干脆让太监代他批阅奏章。准不准、盖不盖章都是司礼监的太监说了算。这样司礼监也有了跟内阁一样参与国事的权力。司礼监也就被称为内廷。掌印太监成了内廷首辅。

皇帝越依赖内廷,越宠信宦官,内廷的权力就越大。内阁的权力相对就变小,甚至成了摆设。

武宗时期,掌印太监刘瑾被人叫做“站皇帝”,武宗被叫做“坐皇帝”。在群臣眼里,俩人都是皇帝、都是爷。凡事刘瑾说了算。内阁实际上就是个摆设。

武宗死后,杨廷和假传遗旨清洗宦官势力,杀的杀、关的关、撤的撤。一时间宦官老实了很多,从此把尾巴夹起来低调做人做事。内廷也不复存在。

嘉靖迷恋道家不理朝政,宦官势力又开始抬头。有个老太监给小太监讲古,说嘉靖前期我们见了内阁首辅得拱手致意、低眉顺眼;中期的时候就敢平视了,也不作揖了;到了后期,内阁首辅见了我们开始打拱了。这说明内廷的地位在嘉靖时期开始逐步回升,最后超过了内阁。

隆庆沉溺酒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