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智擒鳌拜(1/3)

1661年——1669年南明灭亡。索尼、鳌拜等四人辅政。鳌拜专权妄上。康熙亲政,智擒鳌拜。

七岁的玄烨在顺治死后坐上了皇位,成了著名的康熙帝。

“康熙”和“顺治”一样,其实都是年号。因为清朝皇帝都是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习惯上都用年号来称呼清朝皇帝。

玄烨是康熙的本名,这是个汉文名字,是推崇汉文化的顺治起的。

顺治的本名叫福临。“福临”是满语福气的音译。

康熙是第一个以汉文起名的皇帝。此后皇帝都以汉文起名,并且按汉人的习惯排辈,名字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或字旁。很多满人也是这样,后来更是连姓都改为汉姓。

满清在努尔哈赤年代才有了自己的文字,但并没有普及开。普及的速度没有汉化的速度快,满文几无用武之地。政府公文、圣旨通常是满汉对照,但只是一种象征,真正认得满文的人没几个。满清入关以后渐渐连满话都不会说了。

顺治恶补过汉语。他对自己的孩子更是从小抓起。孩子们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念书。顺治早朝后必来检查孩子们的学习。每天下午练箭,锻炼身体。晚上接着学习。小学生学得比高中生都苦。

康熙从小学习汉文,学习四书五经,汉学造诣很深。他推崇儒家,尤其是朱熹理学。

理学在清朝不仅继续做为正统思想存在,并且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使已经变得僵化的思想更加僵化。中国文化出龙潭入虎穴,进入另一个黑暗期。而这时的欧洲,文艺复兴已经开花结果。

满清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明朝的衣钵。所有制度都被保留。

清朝的科举考试内容还是四书五经八股文,并且要求更加严格。

蒲松龄考了一辈子举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参加过无数次科举只有一次感觉非常良好,下笔有如神,洋洋洒洒,没多长时间就完卷了。抬头一看日头,时间还早得很。下雨天管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检查一遍吧。这一检查不得了,脸“唰”一下白了,头“嗡”一下大量,汗“刷”一下下来了,他“越幅”了!

科举考试对书写规则要求非常严格,一页写多少行,一行写多少字都有要求。蒲松龄运笔如飞,翻篇时没留神带过一页。该写第三页上的内容写到第四页上了。第三页是张大白纸。

这搁现在算事吗?撕了不就结了。但搁那时候就是大事,犯规,成绩无效,零分!蒲松龄欲哭无泪啊。

蒲松龄一直考到70多岁也没考上举人。政府看他怪可怜的,授予他一个名誉举人的头衔。

蒲松龄留世画像一身笔挺的举人服,其实那是假的,跟现在学生租一身博士服照相一样。

蒲松龄死不瞑目,老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愧对祖先。虽然他写的《聊斋志异》深受欢迎,但他临死时最后悔的事就是把时间浪费到写书上面。

那时候人的“三观”完全被理学所控制。

康熙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也接触过西洋文化。他爸给他请过一个德国的传教士做家教,教授他西洋科技知识。这个德国老师的中国名字叫汤若望。受洋老师的影响,康熙对洋人的科技成就非常感兴趣。登基后,他曾让人把一本法国版的几何教科书翻译成满文供他学习。现在使用“根”、“次”、“方”等数学名词就是他最先命名的。

明朝末年,翰林院进士徐光启和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上卷。因为战乱等原因,下卷没能及时翻译出来。一直到了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被打醒开始推行“洋务”,《几何原本》的下卷才得以翻译发行。

不过,康熙对洋科技感兴趣,但从没打算在中国推广。他认为自己是皇帝、国家最高决策者,必须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才能在决策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别人就算了。引进洋科技就难免让洋文化乘隙而入。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会随之而来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动摇中国的思想统一,制造精神污染,毒害青少年。所以国人还是老老实实读好四书五经、写好八股文为好。西洋知识只供“御用”,不供外传。

清朝历朝皇帝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夜郎自大,坐井观天。

顺治死时,清军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中国大陆的占领,只剩下台湾。郑成功以台湾为基地继续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清朝海军不行,没有能力打到台湾去。于是清朝决定封海,困死郑成功。

清朝下令沿海居民后撤30到50里,不准一艘渔船下海,甚至不能靠近海岸。为了防止百姓偷偷溜到海边,清朝沿海修了一道短墙作为警戒线,并且派兵天天沿墙巡逻,抓住翻墙的百姓就杀。

禁海令的确给台湾补给造成很大困难,但对沿海百姓的伤害更大。当地百姓流离失所。世代以打渔为业的渔民不知道该怎么谋生,不会种田也没地可种。造船业和海上贸易更是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又回到闭关锁国状态。

顺治死的第二年,中国又死了两位重量级人物,永历帝和郑成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