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文字狱(2/3)

写成“有失有得”,被咬文嚼字的抓到把柄。的逻辑是,你把“失”写在前面把“得”写后面,反映出你内心里认为“”是以“失”为主“得”为次。换而言之,你意图否定“”、否定我本人。结果被打倒,后来死在关押地。

跟咬文嚼字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雍正也是如此。年羹尧在雍正初年率军平定青海蒙古人叛乱,自持功高、目中无人、骄横跋扈、结党营私,让雍正感觉到威胁。

政治斗争向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康熙没杀鳌拜是心慈手软。雍正冷酷无情,将年羹尧下狱,随后又逼他自尽。

年羹尧一案拉开雍正朝“文字狱”的序幕。雍正把“文字狱”推而广之,在全国范围清算反革命分子。

“文字狱”和“”一样都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手段。相比之下,清朝的“文字狱”远没有“”惨烈,远没有“”影响之广、之深、之久。

虽然清兵入关已近百年,但人心并没有完全归附,仍然有一些人在怀念明朝抵制清朝,简而言之反清复明。

比如著名的文人吕留良自称明朝遗民。他早先参加武装抗清,失败后回家隐居。后来耐不住寂寞参加了科举,考中又后悔了,认为自己这是“失脚”,大概是失足的意思吧,拒绝官府安排工作,回家著书立说宣传反清复明。

康熙听说了这个人,请他出来做官。康熙的策略是笼络为主,攻心为上。但是吕留良拒不奉诏。

吕留良在康熙年间就死了。死后他的学生将他的书编辑出版。有个学生看了吕老师的书,受老师反清复明思想的感召前去策反川陕总督,结果事发被杀。雍正下令严审。吕家因此受到牵连,吕留良的父祖、兄弟、子孙都被砍头,母女、姐妹等被贬为奴。吕留良死了还被挖出来鞭尸。他的学生被流放。

文字狱是雍正的一个污点。不过必须承认雍正这个人还是亮点更多。除了反贪,“改土归流”也是雍正的一个亮点。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改土司制为流官制,说白了就是取消民族自治纳入政府统一管辖。流官就是政府派遣的有任期的官员。而土司是当地少数民族世袭的部落首领。

历朝历代的汉人政权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都是以民族自治为主。只要你承认我是老大,归顺于我,不跟我捣乱,你爱干嘛干嘛。我不干涉你的内部事务。

汉人是农耕民族,对于无法开展农耕的土地不稀罕。汉人政权自认为是天朝王国,文化高人一等,对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比较歧视,比较排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愿吸收少数民族加入中国大家庭。通常委任当地部落首领为官,代中原政府管理当地事务,用现在话讲就是实行高度的民族自治政策。

另外这也跟国力或者管理能力有关。国力不济或者鞭长莫及,政府也通常会选择民族自治方式管理边疆少数民族。

满清人跟汉人的想法不一样。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不会歧视少数民族。他每打下一块地盘就尽可能实行有效控制,该驻军驻军,该派官派官,把这块地盘和人民并入自己的版图。

当然清朝也存在国力不济和鞭长莫及等问题。比方对蒙古人,靠近中原的蒙古人被纳入政府直接管理,离得远的蒙古人就不得不允许民族自治。

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雍正设法加强控制,强化统一。

雍正登基的第二年,青海蒙古人作乱。清朝册封的青海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组织青海各部蒙古人宣布独立。雍正把年羹尧派过去讨伐,打败了罗卜藏丹津,占领了青海。

雍正不再设王而是改设扎萨克,也就是旗长。雍正把青海蒙古人分为29个旗。每个旗找一个蒙古人担任扎萨克。扎萨克接受清廷任命和管理,代表清廷管理旗内事务。虽然仍然保留了一部分自治权,但相比罗卜藏丹津时期,青海蒙古人已经直接受控于清廷管理之下。后来青海蒙古人的自主权逐渐缩小,最终归于中原政权的统一管理,成为中国版图实实在在的一部分。

西藏开始时也是实行民族高度自治。后来蒙古人入侵拉萨。藏人向清朝求救。清朝立即派兵进藏赶走蒙古人。之后清军以协防为由驻军拉萨,插手西藏管理。西藏新政府不得不接受清廷任命。后来雍正在拉萨设衙门直接管理西藏。西藏由高度自治转为有限自治。

在青海、西藏之后,雍正开始处理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西南少数民族实力较弱,雍正连有限自治权都不想给他们。

他派兵强势进入西南实行改土归流,不服就打。他用了五年时间将云贵地区的土司废掉,实行州县直接管理。四川和两湖两广的土司随后也被解决。

改土归流不仅涉及范围大,并且涉及的民族众多,包括苗、侗、布衣、水、彝、纳西、壯、瑤、土家等十九个民族。

清军连剿带抚把改土归流的任务完成了。“逆者剿,顺者抚”。抗拒改土归流的土司连有限的自治权都不给你,直接灭掉,划归州县直接管理。肯与政府合作的土司还可以保留部分自治权。但政府完全不插手部落内部事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