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耳光响亮(2/2)

,在军事上也有不俗的成就,但你似乎对一个庞大的帝国缺乏必要的敬畏之心。”

李思明说:“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朱尔典公爵的语气有些咄咄逼人:“这可不是什么好事。用你们中国那些古代圣贤的话来说,弱国试图凌驾于大国之上,是会招来灭顶之灾的!”

李思明点头:“中国古代圣贤确实说过这话,但他们同时还说过:柴刀不磨要生锈,胸膛不挺背要驼。我不想年纪轻轻背就驼了,所以我得挺起胸膛。”指了指半个身体扒在救生艇上的那具尸体,“这次事件的起因就是你们未经我们同意,擅自插手了一场与你们无关的战争,试图庇护我的敌人,我的军队对他们发动追击是合乎情理的。要不是你们横加干涉,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所以你们是不是应该给我一个说法?”

朱尔典公爵怒极反笑:“你的意思是,反倒是我们错喽?”

李思明说:“说我想这具尸体已经足以说明谁对谁错了。公爵,我无意与大英帝国为敌,但也希望你们别把手伸得太长……”

朱尔典公爵打断:“这伙清军士兵在生命遭受严重威胁的时候向我们求救,我们出于人道向他们施以援手,这合乎情理……”

李思明立即打断:“英国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善良了?爱尔兰大饥荒、印度大饥荒,饿死者都以百万计,那时候怎么不见你们出于人道主义向他们施以援手?”

朱尔典公爵的脸顿时就涨得跟猪肝一样红了。

爱尔兰饥荒发生在1845年至1850年,那几年爱尔兰的马铃薯绝收,粮食减产极其严重,爱尔兰饿蜉遍野,而英国坐视不理,没有任何救灾行动,不仅不救灾,还出动军舰拦截外国往爱尔兰运送粮食的商船,一粒粮食都不准进入爱尔兰,更加重了这场灾难。几年饥荒下来,爱尔兰饿死的、逃往外国谋求生路的,不计其数,当饥荒结束的时候,整个爱尔兰的人口已经减少四分之一,饿死者多达一百多万。

至于印度饥荒就更惨了,印度耕地面积极大,土壤肥沃,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中国简直羡慕哭了。可就是这样一块宝地,在英国的统治下愣是能整得隔三差五就弄出一场大饥荒。最严重的是1769年到1773年那次,超过一千万印度人被活活饿死。1876年又来了一次,这次饥荒持续两年,饿死者多达五百五十万,当时的印度简直是人间地狱。当时英国可没有半点要印度饥民伸出援手的意思,相反还变本加厉的强迫印度农民把原本用于种植小麦、水稻的良田改种棉花、靛蓝甚至罂粟等经济作物,哪怕是饥荒最严重的时候,英国的商船依然要把印度产的粮食一船船的运回英国去,至于饿死多少印度人,他们才不关心!

是不是有点眼熟?

对,现在的印度政府依然是这样干,人均粮食连朝鲜都不如,却每年对外出口几千万吨粮食以赚取外汇购买军火。不得不说,印度真的是骨灰级精英,继承了英国留下的疆土也就算了,连这种糟粕都要继承!

发生在爱尔兰和印度的悲剧绝对是英国的黑历史,当然,他们也不见得有多在乎,殖民不是请客吃饭,那是真的要吃人的,你何曾见过温情脉脉的殖民者?大家都这样干的,谁也别笑谁。问题是朱尔典公爵刚刚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好为英国无理干涉这场战争找借口,李思明就把这段黑历史给拿了出来,这一耳光扇得……

真不是一般的狠!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