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第318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九)(2/3)

没能把技术水平提升到电气时代,连蒸汽机船都只是刚刚研成功,至于船上原有的无线电设备,则早已坏得没法修了。而带着无数集装箱货物和五艘大船穿越的华美国,却利用搜集到的零件,设法拼凑出了一套远程无线电系统,在华美国都曼城(纽约曼哈顿)与大西洋中部亚尔群岛的领事馆之间能够保持无线电实时通讯

——在“澳洲众”的“中远星号”现代帆船上,同样有着一套完好无损的短波无线电台,虽然功率不是太大……这么说来的话,他们似乎可以从澳洲这边拍电报,跟北美洲的华美国取得联络?

但这只是理论上存在的可能——只要看一看地球仪就知道,他们身处于的澳洲西部,跟华美国所在的北美东海岸,差不多正好处于地球的两端,隔着辽阔的澳洲大6、太平洋和美洲大6,直线距离接近两万公里……隔着这么远的路,还有重重山岭阻隔,无线电信号早就衰减得差不多了。

而船上的无线电台也只是一百多瓦功率的寻常货色,即使以十七世纪这样于净的无线电环境,也没法把信号射到半个地球之外——在二十一世纪,像这样距离的远程通讯,一般都是要通过卫星中继站的。

总之,在过去的大半年里,“中远星号”的无线电台从来没有捕捉到什么可以辨认的信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澳洲众”先想到的就是兴建一座高大的无线电射塔……无奈手头的建筑材料有限,人力更是匮乏,搞不了如此庞大的工程。其次则是用气球把天线拉上去,但他们偏偏没有制造氢气的设备,而热气球又实在不够保险:即使在现代世界,热气球也是平均每五十次起飞就要出一次事故。

最后,他们采用了一个非常古老的明来代替无线电射塔:风筝

——“澳洲众”之中的某人,根据从凡尔纳科幻小说《十五少年漂流记》里面,十五个落难少年在荒岛上制造大风筝,让人乘坐上去侦察敌情的内容,提出了建议:既然风筝只要做得足够牢固和庞大,就连一个人都能吊上去,那么如果改成拖一根无线电天线上天充当临时射塔的话,似乎也应该是能办到的吧?

正好在澳洲的这帮穿越者之中,有一个是在山东潍坊做风筝的,于是,众人就一起动手,在那位专业风筝匠的指导下,用帆布、铁丝和木架制作了两个长宽约四米的三角形大风筝(一个风筝试验,另一个风筝备用),然后想办法把增幅天线固定在风筝上,再把电线跟缆绳缠绕在一起——因为风筝实在太大,拉力太强,所以只好用缆绳来代替风筝线,最后在某个终日刮风的高耸山崖上固定了一台绞车,用于固定风筝、释放绳子……经过几次试验,这只“天线风筝”总算是被他们给成功地放到了天上。

然而,天线虽然准备好了,但电台却出了问题——因为很久以来一直都没使用,船上的短波无线电台似乎出了些小故障,没法正常工作……于是,一众穿越者就扛着无线电台回去维修,把挂在半空的风筝丢给了安德鲁男爵这个闲人,让他帮忙看着。如果到傍晚还没能修好电台的话,就请男爵把风筝收起来。

一开始的时候,安德鲁男爵自然是满口答应,表示这点小事情不在话下。

只是等到其他人全都一走,这位男爵阁下在空荡荡的山顶坐了一会儿,觉得很是无聊,就把这事丢到脑后,拉上他的两个贴身仆人,扛着弓弩和猎枪,到山后面的森林里去打鸟了。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安德鲁男爵开心地打猎之时,空中却风云突变,猛地就是狂风骤起、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男爵吓了一跳,赶紧以最快度冲回山顶,但这时天上已经飘洒下了淅淅沥沥的雨点……更倒霉的是,下雨前夕的风力更强,想要把风筝收回来更费力,安德鲁男爵和他的两个仆人使足了劲儿转了半个小时绞盘,也没把风筝收回来多少。而头顶的小雨已经变成了暴雨,又变成了雷雨……

于是,伴随着轰隆隆一声电闪雷鸣,素来富有好奇心的安德鲁男爵阁下,提前一百多年体验了美利坚建国先驱富兰克林的遭遇,被风筝引来的闪电击中身体——转着绞盘的两个仆人只是受了点伤,昏迷过去;但扯着绳子的安德鲁男爵却是被闪电给劈得外焦内嫩,当场一命呜呼……似乎也能算是因公殉职了吧。

※※※※※※※※※※※※※※※※※※※※※※※

虽然昨天已经因为放风筝而死了一个男爵,但既然今天风和日丽,无线电台设备也修好了,那么该放的风筝还是得放,该的电报也还是得于是,对此很关心偏偏又插不上手的李维,只能一边看着“中远星号”上的几个水手摆弄无线电台,不断拨出8信号(其实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救难信号已经改了,但一般人毕竟都对8更加熟悉),一边站在山顶无聊地吹口哨。

正在这时,却看见船长王铁锤拿着一个饭盒,献宝似的端了上来,“……李老弟,我这边刚好搞到点儿新鲜吃食,刚烤好的,你趁热尝尝看吧。”

“……这什么玩意?能吃么?”

李维瞧着饭盒里那些带着烤焦痕迹的白色圆片,迟疑着拿起一片放进嘴里,慢慢咀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