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无佛的佛国(4/4)

织,而且还有宗教作为理念支撑。统治者无论是想要解散团体,还是想要把新人塞进去,都非常的困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其难度不亚于一场宗教改革。

举例来说,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的时代,由于手工纺织的印度棉布被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棉纺业在市场上打垮,导致印度纺纱工饿死后的骨骸铺满了加尔各答的郊野不是这些印度棉纺工匠太傻太顽固,一直到饿死都不肯改行去做别的来赚钱,而是印度极度死板僵化的传统社会制度,让他们基本没办法改行,如果某个行业被整体淘汰的话,从业者唯一的出路很可能就是集体自杀……

总之,印度的种姓制度虽然保障了婆罗门和刹帝利的世代富贵,却打击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因为看不到在现世的希望而沉迷于宗教,同时也让最高统治者难以集权,导致国家长期碎片化。

为此,大约在中国的春秋晚期,跟老子和孔子差不多同一时代,在现代的尼泊尔境内,有个原名为乔达摩的释迦族王子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就因为不满意婆罗门教这种宗教理论,经由刻苦修行后,在恒河畔的一颗菩提树下悟道,最后创立了佛教,打出了众生平等的旗号,试图改变这种流传已久的现状。

可惜,佛教在佛陀的倡导之下,虽然跟婆罗门教争斗上千年,甚至在阿育王、戒日王等著名君王的支持下,一度成为国教就像秦始皇统一中国需要法家思想来支持一样,这些印度君王们扫平割据、建立帝国,也需要一套能够打破种姓桎梏、适应帝国结构,取代婆罗门教的新思想,故而选择了扶植佛教。

但随着印度的长期分裂,以及婆罗门教改变形态,成为信仰更加广泛的印度教又一次卷土重来,印度本土的佛教最终却日渐式微,到了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的时代,佛教已经在印度本土基本绝迹。直到1947年现代印度建国之后,才有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的僧人重新回到印度传教,让印度佛教的香火死灰复燃。

不过,印度佛教的式微,并不意味着佛陀释迦牟尼被印度人遗忘。因为即使在印度教徒的眼中,佛陀释迦牟尼也依然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神明,被视为印度教最高神毗湿奴的十个化身之一。在印度的小学课本里,就告诉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国度。佛陀之光庇佑着这块土地。恒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人类和动植物都赖以生存的圣水。感谢神明让我们降生在这片土地上……”

所以,佛陀释迦摩尼留下的很多遗迹,也因此得到了印度教徒的保护,一直存留到了现代,而不是像犹太人那样只剩半堵哭墙可供祭拜……比如,王秋他们此次前往的菩提伽耶,就是当年佛陀悟道的地方。

也是有可能在异世界染上了t病毒的钱德拉.舒克拉先生,目前所在的地方……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