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分封(1/2)

偏在这时,因着高畅一贯的偏向,梁军在军资发放上又出了纰漏,分发的顺序上分了先后也就罢了,发往旧部的军粮数量是没错,可都是发了黄的陈米、枪械衣裳也补充不足,军马更是没有。而跟着高畅过来的旧部,军械军马俱有补充不说,粮食都是当年新米。

这人,从来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略有恳求几句,军需官还把出一张“朝廷艰难,尔等武夫只看自家得失,不知为国家尽忠,不可理喻,辜负朝廷恩典的的嘴脸”来。

那些军校连年作战,屡屡受亏,几乎就没扬眉吐气的时候,早憋了一肚子气在内,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屈辱,也不知哪个带的头,竟是将那个军需官活活打杀了。

打杀军需官,违了军法,按律当斩,连监军也请了凌参军说话,意思是不要为了几个军士,耽误了参军自家的前程。

凌参将做人也有些骨气,竟是不肯将当时那些动手的军校拿下,一口咬定是军需官自家惹了众怒,那些军校们才一拥而上,拳脚齐下之下,到底是哪个打死的军需官,谁也不知道。那个军需官就这么高贵,难要这许多军士的命去陪吗?且这些弟兄哪一个不是从沙场上下来的?他们万幸没死在沙场上,难道要他们无辜死在军法下吗?

这样的强硬,连主帅召他去问话都颇多辩解,一口咬定不知凶手是谁,不肯将人交出。

就是这样的态度,慢慢地就有凌参将才是主谋的说法,说这是他不满朝廷,所以唆使部下作乱,不然怎么这么回护呢?

有了这种说法,别说是那些打死军需官的军校了,就是凌参将也不一定能脱身,多半儿大家绑着一块儿死。

凌参将麾下倒是都敬爱这个长官,看事情真是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谁也不愿意将人交出去,更不愿意等死,倒不如索性反他娘!竟是趁着一次石秀来袭,竟是裹挟着凌参将反了。且不但他们自己投了魏,还里应外合,连着城都献了。

要高畅在政务上如他在战场上一样的明白,就该知道,这时候梁朝原先那些军队对他已渐渐离心,就该高官厚币地笼络,连着凌参将的家眷也要开一面才好,这样才能稳定人心。

不想高畅反是走入了歧途,竟然不是反省自己从前错误,反而觉得他信不过梁朝那些人实在是明智,看,这不就降了一个。所以,待梁朝旧部更加的苛刻。

这样一来,两派之间心结越来越深,分歧越来也越大,尤其当年将高畅迎进城,奉他为帝的那些宗室更是后悔得几乎要呕血。

可到了这个时候,还能做什么?难道绑了高畅,再奉一个新皇帝吗?别说找不到这么个各宗室都能接受的人选,就是找到了,高畅更不同废帝,他手上兵权握得牢,自己更是武力超群,要拿下他谈何容易。

宗室们都好说句忧心如焚,想来想去,蒋家到底做了高家百多年的臣子,便是最后叫他们得了天下,想来也不能将前朝宗室斩尽杀绝。是以一面将家中库房里的珍宝古玩都收藏起来,房契银票账簿等也找了妥当地方收了起来,一面对高畅虚与委蛇,每日上朝只做个桩子,凭高畅说什么,做什么,都一言不发。

不说梁朝这里日渐势微,魏国的势力却是日渐壮大。

说来,蒋璋的先祖魏国公算得上威名赫赫,酒楼茶肆的说书人说的英雄故事也少不了他,所以惠及子孙。且蒋璋也不是只靠着祖先余荫,平虞灭陈都有他的功劳。更不要是蒋璋夫人的遭遇,蒋城的倾覆知道的人也不少,所以百姓们对他的造反倒是存了几分谅解,都说这样的委屈但凡有一二气性的都忍不下,也怪不得他。

且蒋璋毕竟世家出身,眼界心胸都有,手下又是幕僚名将如云,都有计较。每夺一城,约束军队不伤富户百姓,要当地的主官是个能吏,在百姓间有声名的,就是不肯降魏也不伤他性命,要是个贪官,念在他投降了的份上,性命是无忧的,家产却要籍没,分与百姓。富户也一样办理,所以魏王的名声在他夺下的那些城池里极好,就是梁朝治下,有些自觉活得辛苦的百姓,竟然也盼望魏军早日到来。

魏军这里一路凯歌地前推,后营倒是有些不太平起来。

却是自岑氏死后,蒋璋自觉辜负她良多,且他年纪也老,就绝了续娶之念,房里只收用了几个丫鬟服侍他起居,而“疯病”渐好的郑娘,依旧偏居一隅,等闲连蒋璋的面也见不到。等他成了魏王,追封岑氏为贤德王妃,册蒋存智为世子,将王府都交于了世子妃李氏打理,郑氏跟了他许多年,又育有儿女,也得了个夫人的名号,只是对府里中馈依旧插不上一句话。

这在旁人看来,毕竟嫡庶有别,郑氏身份低微,见识也不明白,闲居也是理所应当。

不想蒋茉遭遇变故之后更明白了身份权利的重要,眼看着自家阿爹做了魏王,如果再进一步便是圣上,那就是泼天一样的富贵权力。

在她看来,阿爹做魏王甚至皇帝,作为女儿,其实差不了许多。可万一哪天阿爹没了,蒋存智继任,兄长做主,同母不同母这里区别就大了。难道要她一世仰蒋苓鼻息吗?

想到这里,蒋茉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