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点将(2/3)

“我等遵命,五日内必下新安。”

唐清安点点头。

看向剩余的李胜虎,陈凯武。

东海营作战最得力的两大将,既然武震孟出,则李胜虎留,保证后方的安危。

陈凯武做事老道,不会有疏漏,有此两人守护镇江,唐清安可以放心。

唐清安原本并不打算这两年出动大军,除了长白山脉的兵堡,时常有小队互相厮杀。

一则前番太上皇给了些补给镇江,二则为了保护逃难而来的辽民,所以唐清安还是咬牙,派了一万五千人出战。

虽然只是五日,消耗同样不小。

其实小小的一个新安堡,才守军几百人而已。

只不过唐清安最喜以实力碾压之。

出海以来,以他主持的大战,向来都是寻找可趁之机,以极厚打极少,除了金州保卫战的城池防卫战。

对军力委实有些浪费。

不过唐清安有自知之明。

自己并不天才,这些年来处理军务,结合戚继光的兵书,越发的了如指掌。

只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有些人的才能的确是靠老天爷赏饭的,所以唐清安向来谨慎。

不怕麻烦,就怕大意。

据他所了解的喀尔喀五部的大首领,不就是因为几年前的浪战才有了屈辱的结局吗。

不光自己被俘虏下场极惨,还牵连了自己的部族,蛮族利用他的名号,被喀尔喀各部玩弄于股掌之间,最后被灭之。

打呆仗不可耻,打败仗才可耻。

受到唐清安的影响,金州镇江上下的将领,或多或少都喜欢以势压人。

虽然稍显僵硬,不过甚在稳固。

不提民夫如何运转物资到险山堡,各将如何征集旗下属将军士,三日后,一万五千大军从险山堡出发,一路翻山越岭。

新安堡是个小堡,为防御蛮族而修建的兵堡,哪怕还在大周手里的时候,驻军也才四百五十二人,三个墩台而已。

论驻守军力和兵堡大小,远不能和险山堡相提并论。

如今新安堡沦入了蛮族手中,堡里兵丁也有了五百余人,对比在镇江的两三百人,手里的军力还增强了。

可是佟养真并不开心。

新安堡如何能与镇江相提并论。

如果不是他祖上原来也是女真族,前番弃城而逃,下场绝对不会好过。

虽然他的理由很合理,得到了大汗的认可,但是八旗将领可是跋扈的很。

听说沉阳有人建议建立汉军旗,不知道会不会得到大汗的同意。

如今蛮族手里汉人军士不少,现在统称为汉兵,如果能建立汉军旗,地位就不同了。

佟养真祖上虽然是女真族,不过他的祖上经历了前明,如今的大周,已经两百余年。

所以他仍然也规制于汉军,地位比一般的汉军将领要高,又比蛮族将领要低。

因此对于建立汉军旗,他同样也是愿意的。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一向英明的大汗一直不同意,按照佟养真对大汗的了解,这是对蛮族有好处的

旁的且不提,至少能收拢汉兵的军心。

可大汗一直以来都没有同意,这就令佟养真纳闷了,因为这真不像大汗的作风。

顾不上这些,佟养真为了扭转先前自己的负面印象,连日来劳军出城截杀奔赴镇江的难民。

虽然斩杀甚多,可城堡里的军士都开始不愿意出城,哪怕是蛮族兵也是如此。

因为逃难的难民身无一物,开始几日诸军士还能士气高昂,连续出堡月余后,就怨声载道了。

佟养真明白手下人为何如此。

不管是八旗军还是汉军,和大周的营兵不同,他们都是没有军饷的。

不但没有军饷,还要自带干粮,马匹,铠甲,器械,只有武器和行军粮草是发的。

而且。

不论是汉军还是八旗军,都要向大汗缴纳人头税。

对面的大周营兵有军饷粮饷,还免军士家里的劳役赋税。

那为什么蛮族能保持军心高昂呢,远比大周营兵士气要高。

因为蛮族给每个军士都分了地。

最主要的是,不但可以使唤辽民帮自己种地,还能在辽民家中白吃白住。

很浅显的道理。

辽左的辽民,就是他们的养料。

现在的蛮族虽然建国了,实际还是一个强盗集团,以抢劫劫掠为发展手段。

大周的营兵,有军饷粮饷,家中人免税面徭役,却还是寻常的百姓。

而蛮族的八旗兵,是奴隶主。

大周的营兵,打了胜仗,获得些奖赏,等战事平了,退营回家还是要苦哈哈的种地。

蛮族的八旗兵,打了胜仗,获得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奴隶,都是他们自己的家业。

佟养真在大周做过参将,如今投奔到蛮族,同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