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纳兵(2/3)

生产丝绸占地过多,南方的官员多次因为桑田农田而争论。

稻米可以吃,而生丝不能吃。

农业的时代,这一句话就概括了此矛盾。

因此关于商品的生产量,不是无限的,不是金州有多少订单,国内就能生产出来多少。

多一分桑田,就少一分农田。

北方饥民遍地,南方的粮价也一日高过一日。

大周现在缺的是粮食。

因为粮食越来越贵,所以每年的税赋银子,导致能买到的粮食越来越少。

国内田亩不足,可是辽东可以开荒的土地多。

奴儿干司中的少部分平原地区不提,其他的老林沼泽不易开发,同样先不提。

一样的生产力。

闯关东。

几十年间,百姓自发的涌入辽东,没有统一的管理,百姓自产自救,就到达数千万人口。

辽东从战国以来,史册就明确记载,是产粮之地,虽然不如南方的一年多季。

以前南方的百姓都不够,因此百姓移民都是往南方移,而不是选择辽东。

而现在的南方早已经开发出来,无地可继续前行,前面就是大海。

前明的时候,辽东是战区,加上国家新立,人口减少,国内田亩多,因此没有多少百姓愿意到辽东。

最后取消了州府,改成了卫所。

到了后期,国内的田亩慢慢减少,涌入辽东的百姓才越来越多,加上多年的生养。

哪怕辽东一直处于战争的前线,辽民也高达了数百万之多。

如果没有战乱的因素,百姓就不会再害怕,涌入辽东的百姓,同样会犹如闯关东时期一样,达到高峰。

所以唐清安计划要派船去福建等地,运兵到金州。

这是一次尝试。

如果未来打败了蛮族,收复了辽东,就可以以此契机,来接应福建各地的无地之民到辽东。

不管是吸纳人口,还是解决海盗之根源,都是对金江镇有利处的。

至于辽东能不能收纳数千万人口,唐清安内心不肯定,但是千万人口是没有问题的。

清末最后的时期。

没有化肥,没有机械,没有官方的组织,更没有鼓励的政策,也没有官方出面兴修水利。

辽宁省,也就是现在的辽东,人口达到了一千余万人,奴儿干司分出来的吉林为五百余万人,黑龙江为近两百万人。

到了民国初期,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东三省的人口又翻了将近一番,达到三千万人口。

这些历史可以借鉴不提。

光如今东江镇占领的地盘,加上渔政,就可以养活三百多万民众。

如果又收复全辽东,其他山区不提,平原就比现在金江镇所占领的平原地区翻了三倍。

官府大力兴修水利的情况下,至少养活七八百万人口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吸收福建各地的无地之民,既能增加金江镇的实力,又能解决海盗之苗头。

因此,唐清安才想要用海船去福建各地运兵,以提前摸清楚门路,为日后移民打下基础。

至于开发台湾,现在还不到时机。

首先朝廷就会大震,绝对会和金江镇立马翻脸,其次也会引起西方国家的警惕。

所以开发台湾,至少要在金江镇解决身侧所有潜在敌人后,才是合适的时机。

看完金江镇军司的意见,以及唐清安所解释的话。

贾雨村心中升起了一个想法。

如果真的达成了唐清安的计划,那么金江镇完全有入主中原的潜力,可以和大周抗衡。

“此计甚妙。”

贾雨村很兴奋。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不光是福建之民,我估计云贵的百姓,也会赶来坐船。”

只要不是旗帜鲜明的造反,贾雨村是希望金江镇实力越强大越好的。

真要是到了造反的那一步,贾雨村会根据双方的实力,来决定的自己投靠到哪一边。

但是目前的金江镇,还是朝廷的金江镇,所以贾雨村内心没有负担。

“如此就请世叔替我上言朝廷。”

唐清安笑道。

“善。”

贾雨村当着唐清安的面,写了关于请调国内乡兵,以及海运福建各地兵的事宜。

奏疏到了朝廷。

内阁关于此事,慎重的商议了一番。

北方的兵已经无法调,南方的兵也疲惫,调乡兵,民兵去金州,本来就有御史提议过。

不过内阁和皇帝,担忧会引起平辽侯的误会,凭白生出事端,因此没有采纳。

贾雨村得知朝廷的担忧,主动上疏请命,写到他会向平辽侯晓以大义,说服他认可此事。

“我估计平辽侯认可这件事。”

刘一儒又不傻,很快就看穿了贾雨村卖巧的心思,得出了结论。

不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