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辽东变金陵(2/3)

打败,导致了大明的败亡。

最后兴起的是大周。

但是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变化,无法影响自然。

如今仍然是小冰河时期。

未来的数年乃至十数年,是各种自然灾害最频发的时间段,哪怕是唐清安也无力改变的。

但是他有辽东。

辽东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他要兴建大规模的水利,以此利抵消天灾的影响。

闯关东时期。

可没有官府大规模兴修水利。

如此换算下来,唐清安有信心满足他的计划。

不可计数的百姓们,在天灾中家破人亡。

天灾导致人祸。

更多的百姓们,死在了人祸中。

唐清安既然来到这个时代,当然要承担起该他的责任,这是每个红旗下长大的人,都会有的觉悟。

他不是圣人,当然有他的欲望,舍不得权利,但是大是大非面前,他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至于林如海担忧国内的态度。

唐清安预料,以大周朝廷的能力,疲于应对天灾,防备人祸,根本无力顾得上他。

不过他也无法向林如海解释。

但是他有威望。

金江镇是他一手建立的,当他定下目标,那么他有能力推动,但是他也不能完全一意孤行。

其中自然有度,万事皆有度。

“修建水利,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物力,财力,金江镇勉强供应。

但是目前我们有丰富的人力,可以缓解财力,物力的需求。”

将军的话,林如海听懂了。

金江镇不牵连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当初老奴修建宫殿,修建各处工事,连年的征战,奴役了无数的辽民,造成了无数辽民死伤。

金江镇挑出了二十余万各族人口,例如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乞列迷、北山族、海西族、叶赫族等。

皆纳入金江镇旗下,保持和平,共同发展。

但也有众多的蛮人,按照各自犯下的罪行,或斩首示众,或被送入地方关押。

兴修水利是最耗费体力的事情,连唐清安穿越前的父辈们,修建水库都累死了人,何况当下的时代。

关押的人太多,又无法产出,只能消耗,以工抵罪,的确是上策。

林如海不在反对,认可了将军的计划。

但是谁才能担任此重任呢?

兴修水利可是一项技术活,不是一般人能懂得,又能精通的人,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大才。

特别是在陌生的地方,光摸清楚众多河流的地势高低,只这项开端,就是巨大的工程。

精通治理修建大规模水利的人,都能在史册上留下大名。

例如前明永乐时期,大规模的修建水利,从尚书到地方乡绅,只要有功劳的,都记入了明史。

包括大周立国之初。

不论是治理黄河还是兴建大规模水利的组织者和专家,都计入了史册。

而这种经验型专家。

只有官府中,相关方面的衙门,才有可能涌现出来。

可是自从太上皇退居幕后开始,各种原因下,多年都未有治河与兴修水利的工程。

谁也不知道这方面有没有人才。

毕竟这么多年。

老一代的人都去世了,新一代的人则没有经验。

万一精挑细选,结果找了个志大才疏,口若悬河,实际是个绣花枕头的人。

追究他的责任是其次。

巨大的损失,金江镇可承受不起。

沟渠要是没有建好,不是闹着玩的,不但白费了修建时的积蓄,一个不好,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特别是将军的计划,如此规模的水利工程。

修成了,辽东将是另外一个金陵。

修坏了,辽东恐怕未来多了几处洪流。

林如海在国内当官多年,结识的人多,不是谢友成等人可比,哪怕是贾鉴,在国内的地位远不如林如海,更难接触到相关方面的人。

推荐好了人才,功劳不大,但要是推荐坏了,责任巨大。

一眼就看出了危险的林如海,没有夸口推荐,而是极为慎重,不敢轻言。

“难道连林公也找不到人吗?”

唐清安郁闷的问道。

让他治河修渠,哪怕把他一身剐干净了。

在看不到头的河流,超远的距离下,如何判断走势,土地高地,做到兴建工程后不会导致水灾,恐怕他连门都摸不到。

术有专攻。

林如海为难的皱眉。

他不是不敢担责的人,能在巡盐御史上坐稳多年,没有担当是不行的。

“此事太过重大,不好轻易决定,容我回去细思一番,不找到妥当人,是绝对不能动工的。”

林如海的话当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