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栽赃多尔衮(2/3)

但是他小瞧了李适。

两班勋臣习惯了以往的政变方式,唯独李适最先打破旧例,选择去了藩镇,在藩镇整顿兵马。

比起去了全罗道的李贵都要更早,发展的时间要更久。

在他的治理下,麾下军力高达一万两千兵,三冬练艺,号称精锐,还有七百名精锐骑兵,以及一百三十名倭兵。

鸭绿江旁的镇江,把平安道宁边城打探的一清二楚。

“难道他想借着金江军的手,除掉李适?”

听完将军的分析,谢友成满脸的不可思议,李倧年富力强,不到四十岁,竟然如此老谋深算。

“他不怕事败?”

“不是牢牢的抓住金江镇吗?”

唐清安笑道。

自己借着各种机会,牢牢的控制了李倧,让他没有左右诺腾的余地,换句话说,李倧不也是绑架了金江镇么。

李倧对金江镇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连金瑬,李贵等勋臣都看不下去,已经达到了朝鲜能付出的极致。

金江镇愿意冒险,换一个新的朝鲜国主吗?….就算新的国主,对金江镇服服帖帖,也只能做到李倧的地步。

那金江镇为啥还要承担风险,放弃了多年的努力,重新换一个未知的朝鲜国主呢。

谢友成恍然大悟。

将军的长子都投入到了李倧的身上,金江镇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岂能轻易换人。

介时,金江镇必然要支持李倧的。

“李倧真会挑选时机啊。”

唐清安感叹道。

他们早就发现了李适的举动,却并没有对付李适,任由他招兵买马,只是压制他,拖延他起事的脚步。

如果不是金江镇的压制,李适早就举兵造反了。

李适提前造反,不能让金江镇获得利益。

那时候的金江镇,主要目标是蛮族,所有努力的方向,都要以支持攻打蛮族为主。

朝廷,朝鲜都是如此。

李适的叛乱,会影响朝鲜的力量,变相削弱金江镇攻打蛮族的军力。

到了打败蛮族后。

李适急不可耐了,等待了数年,他不愿再等,但是仍然被金江军压制。

因为金江镇要收复长城外的草原,包括辽河套。

偏偏这个时候。

李倧提出了此事,激化宁边城的形势。

在唐清安原本的计划中。

等今年收复了辽河套,明年初就可以松开笼头,到了支持李适举兵叛乱的时机。

趁着朝鲜内乱,夺取叛军的地盘,收复平安镇和咸镜两道。

最后再联合李倧,金瑬等势力,消灭李适。

如果此计成功,获利最大的就是金江镇,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了故地。

同时也让朝鲜国内,无法反抗,更无力指责金江镇。

犹如当初朝鲜和大周勘界之初,把事情办成了事实,让大周无话可说。

即最大程度的消减朝鲜国内的反对声音,又坐实了金江军收复故地的目的。

唯独一人付出最大的代价,可以说是金江镇欺骗了李适。

李倧的行动,打乱了自己的计划。

“该如何拒绝李倧呢?”

唐清安问向谢友成。

论真实的才干,自己是不如谢友成的,所以唐清安想要听一听谢友成的主意。

果然。

没有让唐清安失望,谢友成提出了一个即不影响李倧和金江镇感情,又不让李倧目的达成的计划。

从沈阳的新合军中,挑选一部入奴儿干司,打出多尔衮的旗号。

“此计甚妙。”

唐清安大笑。

~~~~~~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二十代国王,为纪念其父开疆扩土,立于好太王陵墓东侧。

好太王是四世纪末五世纪初,高句丽极盛时期的国王。

好太王碑,也记载了其与入侵半岛,击败了百济,加罗,新罗的倭国的攻伐战绩。

一支骑兵突然闯入了鸭绿江北侧的集安,竟然毁去了好太王碑,打着多尔衮的旗号。

平辽侯大怒。baiyca

严令金江军出击,歼灭多尔衮。并郑重提出,要重建好太王碑。….那支来去如风的骑兵,谁也不知道从哪里来冒出来的,也不知道会往哪里去。

鸭绿江南侧的咸镜两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各边城纷纷施行戒严。

此事闹得极广。

多尔衮卷土重来了吗?

在戒备和担忧中,却一直没有发现那支骑兵的踪迹,更没有渡过鸭绿江的迹象。

“难道是害怕金江军的追击,所以逃跑了吗?”

人们只能这么想到。

集安离赫图阿拉城不远,两地相隔只有百余里。

到处风闻金江军要来,吓得豪格整顿兵马,忧心忡忡,不满的派亲信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