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还不错(2/5)

却薄弱的一塌糊涂的功夫片。

《山楂树下》这部电影……很不错。

至少对于这17分钟来讲。

……

而接下来的故事,与许鑫所赋予的电影气质一样。

无论是静秋那“走资派”的家庭,还是她为了留校所经历的一些事情,许鑫的处理都相当内敛。

静秋回到家,想到再也看不到老三时,只是露出了难过的表情。

然后就默默拿起了家里的那些牛皮纸信封。

熟练的折叠好,用胶水封上。

这些信封都是要贴补家用的。

静秋的母亲回来时,看到了忙碌的女儿,喜悦也只是一闪而逝。

接着便同样拿起了一堆信封,同时嘴里还唠叨着对静秋争取留校任教的叮嘱。

许鑫在整部电影的处理方法上,把“家庭”这一块的设定并不是什么温暖的家。

家,当然要温暖,要有亲情。

但考虑到那个时代,以及“走资派”这个名头,他赋予了这个家里的静秋、静秋妈妈俩人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感觉。

畏手畏脚。

同时也让静秋这个角色更加合理。

而刘一菲的演技也完美无缺的驾驭了这种“自卑”。

从走路的姿势,到言谈举止那种慢声细语,处处小心翼翼的感觉……直接利用反差,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静秋。

在县城里的静秋,就像是一只关在了笼中的鸟儿。

与乡下时,那动不动就露出了笑容的她截然不同。

因为看不见静秋的笑,刘一菲更多要用眼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所以在整个县城里的戏份中,她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只提线木偶,生活在妈妈的愿望寄托,与那头顶带着个“大帽”的罪名之中。

而电影在这段进程中,许鑫减少了一切不必要的声音。

背景音乐一次没有出现过。

甚至静秋所到之处的各种地方人都很少。

同时色调的处理也更加隐喻。

随处可见的蓝色,蓝色的卡其布工装,蓝到发黑的屋子房顶,以及那更加灰暗的天空……

而为了让这种蓝色可以产生沉浸感,同时也在里面添加那“苦中带甜”的滋味,老三的出现,也都被许鑫安排在了晚上。

那种蓝黑色没有全黑的天空下,一盏昏黄的路灯下。

老三就站在那路灯下方。

而当静秋走进了象征着点亮自己内心的光影之中时,她才会褪去那种自卑与不安,在这一瞬间似乎重新化作了展翅高飞的鸟……

看的所有人都不自觉的露出了笑容。

很简单的拍摄手法。

同样简单的人物内心描写。

可偏偏……搭配那种沉静的气质,以及悄然响起的变奏版,朗朗亲自弹奏的缓慢钢琴独奏《 》。

这个县城的夜晚,似乎在女孩的笑容中彻底变得鲜活了起来。

“哇哦~”

当看到路灯下面女孩那绝美的笑容时,现场那不足一半的观众里面传来的惊叹声,就是对刘一菲最好的赞美。

不自觉的,她脸上一热。

万幸,黑暗的放映厅中,别人看不到她那一抹嫣红。

而她不自觉的扭了下头,看着那仰面朝天睡到不省人事的许鑫……

那一抹羞意又变成了无奈。

这要是蜜蜜演的……你要是还敢睡觉,我都敬你是条汉子……

唉……

克制着自己捏着许鑫的鼻子把他喊起来的念头,她无奈的摇了摇头。

……

整部电影,就在许鑫这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中缓缓行进。

逐渐的,观众也看明白了。

这个名叫“静秋”的女孩每次出现走路镜头,都代表着一种时间的交替。

她走的路短,时间过渡就短。

走的路长,时间跨度就长。

而在这期间,静秋和老三的心态转变、包括那种关系的确定,以及偷偷摸摸的情感,与整个县城的“大鸟笼”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那一抹暖色的灯光,从夜晚的那一盏路灯开始,一点点的朝着黎明前进。

到黎明,到白天,到点亮女孩的全部。

整个暗蓝色的基调,就悄然的被老三一次次的出现,给驱散。

而静秋脸上的笑容也终于不再是自卑和做作了。

俩人的感情有了飞速的进展。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般的美好。

而电影的进度,不知不觉间也过半了。

故事,发展到了静秋发现了老三的住院。

“白血病”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整个故事中。

让已经沉浸在这部电影那种宁静而独特的氛围中的人瞬间清醒……

突兀么?

很突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