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八章 广播(2/3)

词念的。

忘了分别诗词的年代,开了口之后就干脆念完了。

回到自己房间,跟母亲和两个嫔妃一起吃了晚饭,第二天开始研究打字机和计算机。

朱靖垣自己心中明白,汉字打字机其实是有需求的。

随着工业化程度越来越深,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与文字相关的工作越来越多。

单纯的事务性的文字使用范围越来越大,艺术性与文学性的文字使用范围比例越来越小。

相应的对灵活的打印需求就会越来越大。

汉字打字机其实现在也是存在的,那种东西和历史上出现过的舒式打字机类似。

只是是一种简化的活字印刷机,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手动按下去。

暂时基本没有多少人使用,大明的公文仍然是以抄写为主。

朱靖垣要设计的当然不是这种打字机了。

朱靖垣在实验室停了大半天,下午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写自己的设计规划。

汉字打字机在逻辑上跟字母打字机有很大不同,但是某些地方也是可以借鉴的。

泰西的字母打字机,最初是不能切换大小写的。

大型打字机上有总共有两组字母键,一组大写字母,一组是小写字母。

轻便的小型设备上只能打一种字母。

后来有人发明的切换装置,以及大写锁定装置,用同一个字母键打两种字母。

实际上是在一个金属片上错开位置做了两个字母的花纹。

汉字打字机可能全部的按键都得是切换键。

也不能再用击锤敲击纸张印字。

平面并排的击锤数量有限,注定不能打出至少几千个汉字来。

汉字打字机结构必须是立体的。

一个立体的机械式的数据库,至少要能够容纳数千个常用汉字。

同时编制一套合理的查找方案,与按键联系起来。

通过按键驱动机械数据库,或者用辅助的电力驱动,将所需的汉字筛选出来。

把纸张反过来压在筛选出来的字模上。

如此不断重复。

制作这个东西的关键点在于两个。

一个是容纳总数将近数千上完个的标准汉字的机械式汉字数据库。

这个设计可以参考林语堂的设计。

历史上,林语堂苦心孤诣的设计了出了颇为灵巧的汉字打字机。

但是因为社会环境和成本以及制造难度等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流行开来。

不过设计思路被美国人继承,在早期的电脑输出汉字的时候,采用了类似的设计。

机械字库可以做成三层滚筒式结构。

一个六边形大滚筒,每个边上是一个六边形中滚筒,每个中滚筒上又是六个小滚筒。

每个小滚筒有八个面,每个面上有一排三十二个左右的汉字。

不过操作方式大约要改一改,因为林语堂的机器按键太多了,结构按键六十四个,再加上八个选字的数字按键,总共七十二个。

朱靖垣现在的设计,要考虑到后续的电子计算机时代,电脑键盘的通用布局的合理性。

基本按键最好是能缩减一半,减少到三十二个左右,加上数字键不超过四十个为好。

倒是不必再拘谨于三键出一字,可以放宽到四键出一字的标准。

按第一个键,对应大滚筒旋转,找到指定的中滚筒。

按第二个键,对应中滚筒旋转,找到指定的小滚筒。

按第三个键,移动纸盘,对准小滚筒上的字所在位置。

按第四个键,旋转小滚筒,把最后确定的字按下去。

这样的组合可以容纳九千多个汉字。

如果实际使用中不够用,可以把大滚筒和中滚筒面数也增加到八个。

那样就有一万六千多个汉字了。

第二个关键点,是排列和筛查找要用的字的方法。

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用机械结构做出一个“输入法”程序。

为了降低重码率,这个输入法只能用形码,最好的参考方案就是五笔输入法。

五笔输入法名为五笔,其实每个字最多敲四下键盘。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朱靖垣对专门学过的五笔还有点印象,知道字根大概怎么编。

对其他的形码输入法就基本没有了解过。

五笔输入法这套东西的设计逻辑,朱靖垣脑子里面大概还是记得的。

虽然不完全记得所有的字根和规则,但是朱靖垣也不需要自己亲自复原出来。

自己有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帮手。

自己只需要把逻辑和方向大致描述出来,让工部的工匠们能完成设备制作。

让礼部的大师们整理规范汉字,做好字库的排列和筛选顺序,整理出字根表就行了。

但即便是这个设计逻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