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上卷123 难兄难弟(1/3)

二姐中考落榜了。二姐的成绩考上中专师范类学校,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二姐听从了老师建议,想上高中考大学。

父母本来希望二姐考上中专,上三年能分配工作。二姐瞒着父母报考了比中专分数要求更高的县重点高中。以一分之差落榜了。

重点高中和其它普通高中,是同一时间考试,单独招生的。二姐的落榜,意味着没有学可以继续上。只能回初三继续复读。

二姐接受了父母的建议,暑期结束的前二十多天去原来的学校复读,准备考中师。

上了一个礼拜的课,政策变了:考中师范必须应届毕业生才有资格,分数也提高了几十分;比县重点高中分数要求还高。

同样,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对复读生的要求,比应届毕业生要高出将近三十分。

二姐的压力大了。学校许诺,无论二姐考中专,还是考高中;都可以让二姐顶替辍学不上孩子的学籍,作为应届生报考。

对于中途退学的孩子,留在学校的学籍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学校有时候知会一声,由顶替的学生买点水果或几包烟,就行了。

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顶替的学生出面。学校自己安排一切。

但是对于顶用别人的学籍考试的学生来说,意味着,即使将来上了中专、高中,乃至大学;一辈子都要用别人的名字生活。

如果顶用的不是和自己一样的姓氏,就意味着从此改了祖姓。

父亲不想二姐因顶用学籍,丢失了祖姓;作为复读生的二姐,即便来年报考普通高中,也没了底气。二姐回到家里,懊恼地哭泣。

矿子弟学校,新开了高中部。作为第一个高一的班主任许老师,骑着自行车,到煤矿附近的乡、村,寻找中考落榜的孩子,作为矿子弟学校新办的高一生源。

许老师碰到了豆地里锄草的父亲,打听村里孩子上学的情况。父亲把许老师领到家里,见了二姐。

许老师对二姐的中考成绩,很感兴趣;游说父母,让二姐去矿子弟学校上高中。可以减免学费。

父母也觉得只要用心学习,在哪个学校上学都一样;二姐也欣然去了矿子弟学校上高中。

父亲对许老师表示:只要二姐有能力上到什么程度,即便砸锅卖铁,也会支持。

矿子弟学校没有住校条件,离杨籽的村子也就四五公里的路程。母亲每天早早起来给二姐做了早饭,用铝饭盒装几个馒头、咸菜等,给二姐带着,留作中午在学校的午饭。

二姐骑着一辆永久牌旧自行车,每天往返于矿工人村和村里,成了杨籽所在的大队——行政村,唯一一个初中毕业还继续上学的人。

杨籽心理又有了不平衡,暗想父母太偏心;二姐就是光花钱,不挣钱、不干活的货。自己想去少林寺当和尚,省了家里的粮食,连路费都不给。

……

杨籽看望拾粪的老地主八爷的时候,老人家给杨籽讲述了一段杨籽的家世:

杨籽的爷爷十多岁,正在跟戏班子学艺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那年八爷作为地主少爷继续读“国立中学”。

爷爷参加国民党的队伍没几年,小日本鬼子发动了侵华战争。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疆土。

爷爷的父亲和两个弟弟死于小日本鬼子进村的烧杀抢掠中。最小、几岁的弟弟被小日本鬼子的刺刀活活挑死。

杨籽家的这一脉,只剩下爷爷的母亲,也就是杨籽老奶奶,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在破败的村里;其次是随国共合作全面抗日的**士兵爷爷。

爷爷的一把二胡,拉得出神入化,被挑进一个侦查排,当了排长。在淮海平原一带,乔装打扮,刺探小日本军队的碉堡据点、兵力部署等情报。

爷爷随李宗仁部参加徐海会战。其中血战台儿庄时,**歼灭日寇两万余人;爷爷也立下赫赫战功。升任侦查连长,衣锦还乡。

爷爷在村里结了婚;随后出征抗日。抗日胜利后,国民党发动了内战。爷爷是被要求撤退到台湾的。

但故土难离,顾念妻儿老小;爷爷投诚了,申请卸甲归田,回到村子里过起了穷苦的农民生活。

**干部,做爷爷的工作,邀请爷爷加入**军队,参加淮海战役。

爷爷不愿意自己人再打自己人,**干部也没有勉强。

淮河战役刚刚结束,爷爷去乡里集市赶集时,被人打了黑枪,横尸闹市。

那年杨籽的父亲八岁,叔叔五岁。

得到噩耗后,奶奶领着两个幼儿,用一个独轮车,把爷爷的尸首推回了家里,在村邻的帮助下,草草地埋葬于一处新坟。

至于爷爷死于国民党特务,还是土匪之手,无从考究。

奶奶随后改嫁到村里一户代姓外来户人家。父亲和叔叔随其到代家生活,父亲的奶奶独自一人生活在村里。

父亲被安排到了村里的私塾念书。一年后,奶奶给代姓人家生了个儿子。代姓继父就不让父亲读书了。并把父亲和叔叔赶回去和老奶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