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上卷123 难兄难弟(2/3)

一起生活。

新中国刚刚成立,父亲失去了读书的机会,老幼三人相依为命,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靠野菜、榆钱、洋槐花,田间地头捡挖人家落在地里、霜冻结冰的红薯生存。

叔叔饿急了,父亲跑到牛屋学校村的麦田里,搓没成熟的麦穗喂叔叔;被人家发现了,两兄弟遭到了一顿毒打。

熬过两三年,十三岁的父亲,领着十岁的叔叔,跟随挖河的队伍,做小工打杂、逃荒。

一路逃荒到了湖北鱼米之乡。叔叔被当地一户没儿没女的人家看上了;父亲也怕两兄弟都饿死,就把叔叔留在了那户人家里放羊。

两兄弟在撕心裂肺的哭嚎声中就此别离。

……

父亲追随挖河的队伍,一路要饭回到了家乡,和老奶奶相依生活。父亲已经能干农活种地了,在三个舅舅和一个姑姑偶尔的接济下,勉强度日。

冬天,父亲随挖河队四处挖河修坝,渐渐长大;学会了做饭烧菜的厨师本事。

农业合作化开始后,种地好把式的父亲,凭借吃苦耐劳,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被推选为村生产队队长。

母亲也有着和父亲差不多的经历。母亲大父亲一岁,同一个县,不同乡。母亲排行老大,下面有五六个弟弟妹妹。

穷苦、瘟病,死去了几个;只剩下大舅二舅和一个小姨。58年大跃进的时候,小姨饿死了。母亲带二舅逃荒要饭时,把二舅送给了杨籽那个乡的一个村子的生产队长家里放羊。

二舅长大后当了汽车兵,转业后被分配到了一个煤矿汽车队当了队长。

母亲经常去看望在别人家放羊的二舅,经人介绍认识了父亲。母亲没有嫌弃一穷二白的父亲,两人结了婚。一起和老奶奶生活。

文化大革命时,哥哥没能好好读书,早早务农。父亲先前经常帮助前村的“前地主”——杨籽的大舅爷种地干活。

大舅爷经常被红卫兵五花大绑、戴高帽子批斗游街示众,又加上爷爷前国民党军官的身份;父亲虽然当着生产队长,一直申请不了**员。

收养叔叔的老两口相继过世。二十多岁的叔叔从湖北辗转回了故乡。

父亲和母亲帮助叔叔盖了三间和杨籽家一样的泥草房,张罗着叔叔成家结婚。

叔叔结婚单过后,杨籽出生了。随后老奶奶过世。

叔叔在湖北学会了泥瓦匠手艺,同样生产队挣工分,日子过得相对较好。

只不过叔叔一直记恨父亲心狠,把他绝情地丢在异乡他地。对父亲的兄弟感情不好。两家往来还不如邻居间亲密。

父亲和叔叔依然经常去看望同一个村子生活的奶奶。不过,父亲也记恨着代姓继父把兄弟俩赶出家门。特别那句话:

“我姓代的有了自己的儿子,凭啥要供养一个死鬼的儿子去念书?”

父亲发誓再穷都要供养自己的子女上学念书。

前村父亲大舅的儿子,也就是杨籽的表叔,国家恢复高考时,父亲支持他复习考学。

表叔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家乡市里的一个纺织厂工作,还当了副厂长。

表叔逢年过节也会提着很多礼物来杨籽家里走亲戚。还特别喜欢乖巧嘴甜的杨籽。

但是父亲从来没有求过表叔给哥哥姐姐在纺织厂安排工作、当工人。

……

杨籽听完八爷的叙述后,突然可怜起父亲和叔叔这对难兄难弟的遭遇了。

杨籽总算明白了:自己的奶奶为什么不像别人家的奶奶,和自己家或者叔叔家亲近。

虽然逢年时,兄弟姊妹几个也会在父母的要求下,去给奶奶磕头拜年;但是父母哥姐,从来没有给杨籽提起过这段家世。

“难怪和自己同一个奶奶的堂弟堂妹姓代,不姓杨!去矿门口他们的爷爷摆的茶水摊,喝一玻璃杯有颜色的甜水还收五分钱!”

杨籽突然间不再记恨父亲,因为自己不上学,对自己的毒打;把自己拎着腿扔进结冰的小河里了。

甚至,杨籽的脑海中,一瞬间有了想去替父亲上学的想法。但是,杨籽觉得自己丢下书本、散放快两年了;跟上课程几乎不可能。

杨籽就没有再去想上学的打算。也没再有强烈的**“要饭、走路去少林寺”了。

……

时隔不久,村里来了一对走村串乡的“小货郎”兄弟。大的和哥哥年龄相仿,小的弟弟和杨籽同龄。

两兄弟是湖北人,自幼父母双亡;哥哥带着弟弟推着一个小独轮车,四处贩卖针头线脑的小买卖。

一路辗转从陕北流荡到杨籽村子的时候,才发现周边农村,都开设了小卖部。

母亲把两兄弟先安置在自家歇脚、吃住。

杨籽记得,以前自家很穷的时候,只要是要饭的上门,父母都会给点吃的,或者杂粮。

即便卖艺、耍猴、说书、皮影戏的进村,基本都是在杨籽家吃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