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上卷126 祸不单行(2/4)

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每个班级朗读、评讲。又被推荐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

初三的“小不点”杨籽,一时间成为了全校的名人。

“大姐”吴丽和一帮女生,经常调侃杨籽说:

“小弟弟,你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代表!活该你找不到r r(女朋友)!只能暗恋我妹!”

……

刚过完冬至,三四岁的侄子辉辉,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半个身子几乎瘫痪,无法下地行走。

嫂子要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小侄子童童,哥哥就和母亲去市里大医院,去省会合肥、去徐州等各大医院给侄子辉辉看病。

跑遍了周边的各大医院,都没有确诊病情。一家人陷入恐慌悲痛之中。

信耶稣的村邻,在母亲的邀请下,不停地给小侄子祷告;也有人建议去请“黄大仙”神婆;甚至建议找“名仙”帮助“换童子”。

杨籽坚决反对这些迷信;哥嫂也没有犯糊涂,就把侄子送到县医院保守治疗。小儿科的主任医师,联系了很多知名专家,咨询、会诊。

一个月的时间,确诊了侄儿的病情。病名很长,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似乎主病源还和老鼠有关。

对症好下药!侄子辉辉每天躺在病床上打吊针、吃药。侄子似乎很懂事,无论是吃苦药,还是扎针,不哭不闹;忍不住疼的时候,也是闭着眼睛流泪,不哭叫。甚至还劝慰奶奶和爸爸不要为自己担心。

那个主任医师真的很敬业负责,每天几遍观测侄子辉辉的病情;甚至和辉辉聊天,鼓励他乐观地战胜病魔。

侄子的病情有很大好转,可以下床活动了;彻底治好依然要在医院住着。

哥哥托二舅帮忙,买了一个“紧俏货”冰箱;和杨籽一起,在晚上的时候,悄悄地送到了儿科主任李医师的家里。寻求李医生对辉辉今后多加关照。

医药住院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对于刚盖了新房的哥哥,侄子的病,致使他很快掏空了家底。

父母把借给亲戚、几年前卖地的钱,一一要了回来。全家人团结一心,抱定“即使砸锅卖铁、拆房卖梁,也要把侄子辉辉的病看好”的决心。

……

母亲和哥哥在医院里长期陪护。杨籽也开始旷课逃学,经常去医院代替哥哥,照顾侄子。

因为家里有病人在医院,全家人过了一个冷清、阴郁的新年。

杨籽的成绩一落千丈,跟不上课了。买非农业户口的事也搁置了。甚至午饭的钱都没有了保障。

杨籽向学校申请初三不参加中考,留级一年;学校没有同意。

杨籽找到了二强,住在他家,或者其他把兄弟的家里。跟着二强“出场子”,帮别人“摆平事情”——打架。每场过后,能挣一两百块。

寒假开学不到一个月,杨籽自行离校,辍学了。住在二强等人的家里,不愁吃喝;经常买个小玩具,去医院照顾侄子。

父母对杨籽的辍学,也是无暇顾及了,一心治好侄子的病,再作打算。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在医院陪护辉辉的母亲,突然肚子疼痛得昏厥在侄子的病床边上。

医生护士把母亲送进了急救室。说是恶性腹膜炎突发,需要手术。并且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哥哥抹着眼泪,赶回村子,四处找邻居借钱,给母亲筹措几万块钱的手术费用。并找人帮忙通知了大姐、三姐赶去医院。

二姐也得知消息,从学校赶到医院。因为母亲的手术风险太高,医生告知,母亲的现状不一定能下得了手术台。

所有亲友,甚至邻居都聚在医院,唯独不见杨籽。

二姐打了一个出租面包车,赶去矿工人村。在工人村大门口,找到了和二强一起、叼着烟闲逛的杨籽。二姐揪住杨籽的耳朵,把杨籽塞进出租车,赶到了医院。

医院里,大姐、三姐、小姐、嫂子都哭声不停;父亲似乎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见到穿白大褂的就磕头下跪。

小儿科的那个主任李医师,也来到了住院部成人内科。告诉大家他已经帮着协调好了:交不齐钱,都可以马上手术、抢救,市医院的专家正在赶过来。

父亲又给李主任跪下磕头。

母亲被推进手术室前,是清醒的。护士招手杨籽过去,母亲拉着杨籽的手说:

“建华,恁娘一会儿要是死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你要好好地活着,不要跟着“小痞子”混了。……”

杨籽第一次深切感受到“生死离别”般的心痛。

母亲的手术整整进行了一夜,期间不断地有年长的医生急匆匆赶进手术室。

第二天早上八点多钟,十多个医生拖着疲惫的身躯从手术室出来了。所有的亲友都围了过去。医生说:

“手术很成功!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种突发性腹膜炎,病亡率很高的。幸亏发病在医院,如果在距离远点的家里发病,根本没得抢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