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国道教(2/5)

供奉,其中武当山的营建规模最为庞大。从永乐十年开始,动用了丁夫三十余万人,费以百万计,修造了玄天玉虚宫、太玄紫霄宫、兴圣五龙宫、大圣南岩宫。十一年八月,这些宫观尚未完工,即任命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为南岩宫住持,又命四十三代天师张宇清为其他三个宫观选拔出色的道士任住持。十六年,武当山宫观建成,赐名曰大岳太和山,于天柱峰顶冶铜为殿,饰以黄金,供奉玄武像于其中;

选道士二百余人供洒扫;给田二百七十七顷,并耕户以赡之;

仍选道士任自垣等九人为提点,秩正六品,分主宫观,严祀事,设官铸印以守,并亲制碑文以纪之。通过这些措施,从而大大促进了武当道派的发展。

在太祖和成祖之后,明朝的历代统治者均一直奉行三教并用和对道教的优宠政策。关于道书的修纂,成祖虽十分积极,但终于功未就即崩殂。仁宗、宣宗相继嗣位,为期甚短,对此未暇顾及。及英宗朱祁镇即位,明代的统治由于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已‘海内富庶,朝野清晨‘,2英宗乃继承成祖遗志,于正统九年(1444)命邵以正督校,始重加订正,增所未备,刊板流布,至正统十年告成,共五千三百零五卷,称《正统道藏》,颁赐天下。这对于道书的保存和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到宪宗朱见深统治期间,僧道常因统治者的优宠而躐等超擢,道士李孜省等权倾一时,‘缙绅进退,多出其口。‘

以至‘僧道滥恩泽者数千‘,3‘羽流加号真人、高士者,亦盈都下‘。4

在明代诸帝中崇道最笃者,乃世宗朱厚熜。在他入承大统之后,毁佛寺,逐僧人,专以扶植道教为事,使明代道教的发展达到了**。其崇道行为日甚一日,老而弥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宠信道徒方士,授以高官厚禄。除正一道的首领张彦頨、张永绪仍然受到尊重之外,其他受其宠信的道士甚多,其中最突出者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邵元节。嘉靖三年(1508)邵元节被召入京,封为‘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玄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统辖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锡金、石、银、象牙印各一,班二品。后又赠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并赠文泰真人,赐元节紫衣玉带。敕建真人府于城西,以其孙启南为太常丞,曾孙时雍太常博士。岁给元节禄百石,以校尉四十人供酒扫,赐庄田三十顷,蠲免租赋。遣中使建道院于贵溪,赐名仙源宫。嘉靖十五年,拜礼部尚书,赐一品服。孙启南、徒陈善道等咸进秩,赠伯芳、太初为真人。嘉靖十八年(1539)元节逝世,追赠为少师,溢曰‘文康荣靖‘。启南官至太常少卿,善道亦封‘清微阐教崇真卫道高士‘。其后,又宠信邵元节推荐之道士陶仲文。嘉靖十八年授‘神霄保国宣教高士‘,寻封‘神霄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以其子世同为太常丞、子壻吴濬、从孙良辅为太常博士。十九年特授少保、礼部尚书。后加少傅,仍兼少保。二十三年加少师,仍兼少傅、少保。史称‘一人兼领三孤,终明之世,惟仲文而已‘。5以后又续有封赠晋爵,并恩及其徒郭弘经、王永宁。三十九年陶仲文卒。得宠二十年,位极人臣,其子孙及门徒皆受恩宠。

第二,广建斋醮,崇信乩仙。他嗣位伊始,即‘好鬼神事,日事斋醮‘,虽‘谏官屡以为言‘,均拒而‘不纳‘。甚至发展到‘经年不视朝‘,深居西苑,日夕但以斋醮为事。他特别爱好扶乩,据《明史&;#183;世宗纪》载,嘉靖二十四年七月,他‘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对于这种‘焚修、斋醮之事‘耗费巨大。据载:宫中每年要用黄蜡二十余万斤,白蜡十余万斤,香品数十万斤,以供皇家斋醮之用。而朝臣只能奉承,不能持任何异议。奸臣‘严嵩,以虔奉焚修‘,遂‘蒙异眷者二十年‘,6凡敢于进谏者,即其宗亲也将受到严厉惩处。

第三,建宫筑室,不惜劳民伤财。嘉靖二十一年八月,用陶仲文言,建皊国康民雷殿于太液池西,所司按其意旨,务宏侈,工程峻急,工部员外郎刘魁上疏:‘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文绣,匠作班朱紫,道流所居拟于宫禁‘。《明史》卷十八称:世宗崇尚道教,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

第四,爱好青词。举行斋醮需用青词,世宗因‘益求长生,日夜祷祀‘的需要,便‘简文武大臣及词臣入直西苑,供奉青词‘。7顾鼎臣、夏言、严嵩等,皆先后以青词获宠,甚至有‘青词宰相‘之称。

第五,迷信丹药。千方百计地四处寻觅。于是道徒佞幸遂以进仙方丹药而获宠者,有邵元节、陶仲文、顾可学、盛端明等数十人。他相信服芝可以延年,嘉靖三十五年八月,派人到五岳及太和、龙虎、三茅、齐云、鹤鸣等道教名山广为采集。三十七年十月,礼部将四方进献的‘瑞芝‘一千八百多本一起报上,但他仍嫌不足,‘诏广求径尺以上者‘。更有甚者,据《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一称:‘嘉靖间,诸佞幸进方最多,其秘者不可知,相传至今者,若邵、陶用红铅,取童女初行月事,炼之如辰砂以进。‘称为‘先天丹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