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国道教(3/5)

此外,世宗还为其父母和自己加封道号。《明史&;#183;陶仲文传》载称:嘉靖三十五年,上皇考道号为‘三天金阙无上玉堂都仙法王玄元道德哲慧圣尊开真仁化大帝‘,皇妣号为‘三天金阙无上玉堂总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母天后掌仙妙化元君‘,自号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后又加号为‘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加号为‘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比宋徽宗赵佶有过而无不及。

世宗逝世之后,其子穆宗朱载篨继位,在徐阶的辅助下,崇道暂时有所节制,曾去正一道首领的‘真人‘号,降为上清观提点,秩五品,改给铜印。但到神宗朱翊钧统治期间,又全面恢复了崇道政策。万历五年(1577)十一月,下诏恢复五十代天师张国祥正一真人封号,仍予金印,又赐玉刻‘宗传‘之印及金冠玉带,并敕修朝天宫内赐第,御书‘真人府‘额,奉旨聘驸马都尉谢公诏之女为配。三十七年张国祥死后,赠封太子太保。

神宗在位期间,对道书的整理和传播曾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他曾命所司印道藏四百八十函,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山诸道观,用广其传。万历三十五年,又敕张国祥编印《续道藏》一百八十卷,称为《万历续道藏》。这是继《正统道藏》之后又一道书的汇辑,对道教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此后,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虽处于明王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但对道教仍甚推崇。

综上可知,从太祖朱元璋奠定三教并用的基本政策开始,后继者均按照这一旨意行事。终明之世,朝廷对道教的尊宠甚于金元,亦不逊于两宋。有明一代,道士被授予真人、高士乃至赐爵封官者为数甚众。尤其在宪宗、世宗当政期间,一些道士位极人臣,威福在手,恩渥终身,且其廕子孙,致使‘天下士大夫靡然从风‘。8其时道教的社会影响之大,地位之高,前所未有。在开国君主朱元璋扬正一抑全真的政策下,受殊宠的道士,绝大多数皆属于正一派。自封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大真人‘并主领天下道教事起,一直到明末五十一代天师张显庸,代代皆袭封如故。但自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因素已开始萌芽,封建社会已处于芨芨可危的境地,植根于封建社会的道教,其教理教义适应于封建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保守性,而其首领们面临大变动的形势又只知贪求富贵,且骄奢淫逸,日益腐化,不能适应新的潮流对道教进行自我革新,故不得不随它所依附的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尽管封建王朝仍然继续崇道,但已无法挽救其由盛而衰的厄运了。

江河日下的清代道教

入清以后,由于清代统治者素无道教信仰,便逐步采取种种限制措施,从而加速了道教衰落的进程。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从宠络汉人的需要出发,对道教仍沿明例加以保护,到乾隆时期,即一再加以贬抑。据《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九记载:乾隆四年(1739),敕令‘嗣后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一概永行禁止。如有法员潜往各省考选道士、受箓传徒者,一经发觉,将法员治罪,该真人一并论处‘。限制天师只能率领本山道众。五年,规定正一真人嗣后不许入朝臣班行。十二年,‘复准张氏真人名号……前因无案可稽,两遇覃恩,加至光禄大夫,封及三代,邀荣逾分,理应更正。

……应将正一真人亦授为正五品,从前所用银印缴部换给,……至于朝觐为述职大典,筵宴实惠下隆恩,未便令道流厕身其间,即一概停止,以肃体制。‘至五十四年,更限制正一真人朝觐次数,敕令嗣后五年来京一次。嘉庆二十四年(1819)又规定:‘正一真人系属方外,原不得与朝臣同列,嗣后仍照旧例朝觐,筵燕概行停止。‘道光元年(1821),敕令第五十九代天师、正一真人张钰‘停其朝觐,着不准来京。‘

明清之际,全真道经过长期沉寂之后,以龙门派为主体出现了一批高道,又呈复盨之势。清初,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以振宗兴教、光复全真祖风自任,采用清整戒律为中兴龙门的主要措施,建立了公开传戒制度,并得清廷的支持,于顺治十三年(1656)‘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9一时南北道派纷纷来京求戒。康熙二年(1669),王常月卒,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于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立坛授戒。与王常月同辈的沈常敬及其弟子,在江浙一带亦颇有影响。在甘肃,龙门第十一代道士刘一明,着书阐发内丹之道,流传甚广,亦卓然成家。在广东,清末有龙门派道士陈铭珪,住持罗浮山酥醪观,撰有《长春道教源流》八卷,为研究全真道历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还有万历时扬州之陆西星和道光时乐山之李西月,并非正式的全真道徒,皆着书立说,在道教修炼方面各自形成一个流派,世称前者为‘东派‘,后者为‘西派‘。各地龙门派道士多兼行斋醮祈禳,以香火收入为谋生之一途,在宗教行持方面与正一道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