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杨广薨,天下乱!(3/3)

收权,收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哪个天子不想收权?但唐之藩镇尾大不掉。五代十国不提也罢,赵匡胤却做到了。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有仁心。

归降他的人,他对待起来很厚道。

柴家后代,优待到老。

南汉刘,归宋后又活了九年,死在赵匡胤后头。

陈洪进归宋后也算快活,活到古稀之年,死在赵匡胤后头。

荆南高继冲,归降后也还不错。

李煜死在赵匡胤后头,众所周知。

后蜀孟昶死得有些蹊跷,但得到的礼遇算是不错。

吴越钱王最传奇,群臣劝赵匡胤扣住他,赵匡胤还是放他走了,终于钱王献土归宋,得保首领。

包括杯酒释兵权那事,都说赵匡胤有心机,但仔细想,他说得够直白:就是担心你们有一天要做皇帝,所以早点辞了兵权,君臣彼此放心。

后世的赵九就没有学会赵匡胤的仁心,杀了岳飞,许多人容易把赵构杀岳飞的事,归结到宋朝忌武将这事上。

但赵匡胤自己对高怀德、石守信们可是推心置腹待遇甚厚,赵构杀岳飞那更多是赵老九自己王八蛋,何况他还是赵光义那一边的,那时赵匡胤都死了一百多年,可不能怪到赵匡胤身上啊。

当然咯,他那些政策多少导致了宋朝后期的窝囊,但凡事都一体两面。

你分封各地大胆放权宠信武将,久了必然尾大不掉藩镇割据;你收权中央强干弱枝信赖文官,久了必然难抑兼并兵不胜用。

任何制度时间一长,必然会出毛病。

但考虑到赵匡胤当时,真不能苛责

毕竟就那一个多世纪烽烟四起的时代,赵匡胤肯定想不到自己死后百年宋朝的军政问题如何窝囊,在那个天下分崩、朝代短命的大背景下,先让朝代活下去,才是关键吧。

任何策略制度,多年后看都会有副作用大毛病,但须知任何策略针对的,总是当时的积弊啊。

相比起太祖赵匡胤的雄才大略,赵光义此人就乏善可陈了。

赵匡胤号称“一杆棍棒,力压八百军州”,而赵光义则是把逃跑天赋点到满级。

在相继灭掉吴越钱氏和北汉两大割据势力之后,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赵光义不顾反对,展开北伐。

北伐初期,宋军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随后赵光义亲率大军围攻燕京,宋军和辽军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史称高粱河之战。

这一战是惨败,高粱河一战,宋军精锐近乎损失过半,是辽宋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宋对辽已经完全处于下风,再无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能力。

辽成为一个威压北宋,雄踞华夏北方的庞大帝国,直至被金所取代,高粱河一战影响深远。

当然其中最著名的一幕还是赵光义屁股被射箭,驾驭驴车逃跑的一幕,一跃成为“高粱河车神”,青史留名。

石开百思不得其解,杨广为何要学习赵光义?

这二人可都是人菜瘾大的皇帝,统兵能力都不行,却非要一意孤行,结果都是惨败而回。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