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玲珑气走夫子(2/4)

起,她娘亲是个草包,是个傻子的名声,在外面不胫而走。她幼时是读过女学的,后来也上过皇宫里的官学,可到底都没有能够长久,她害怕那些人看着自己的眼神,又在背后窃窃私语。

什么闺秀千金,背地里都是一样的。

撇撇嘴,顾玲珑看了看新来的西席。

这个西席是教授经史子集的西席,听李妈妈说,是个举人老爷。

从李妈妈那里听来,举人老爷好像很厉害的,还说是来京城再来参加殿试的,好像姓崔,据说是庐陵出名的才子。

“郡主!说说四书是哪四书?五经又是哪五本?其中诗多少?朝闻道夕死可矣,又是何意?”崔举人曾在庐陵地方上也给大户的小千金开蒙过,都是认认真真听讲,哪里知道这个端王府的小郡主,听了才一时半刻就东摸摸西摸摸,他拍了拍戒尺之后,虽然坐的端正了,却根本没有认真听进去。

枉他讲的通俗易懂,自认没有什么难的,可这小郡主偏偏一副神游天外的模样。

他把长长的戒尺摆在了面前,虽然他自认不需要这种东西,但这架子该摆的也该摆,这是庐陵乡下的私塾先生知道他要去教大户千金,偷偷教他的一个办法。

即便不打这种天之骄女一个手心,吓吓她也是好的。

这个小郡主,瞧她的样子,一定没有认真听。

顾玲珑赶忙将东摸西摸的东西都塞进了书案中,眨巴着一双乌黑如玉的大眼睛,睫毛如同小小的蛱蝶一般蹁跹飞舞起来,她轻声小声问了一声:“先生,你方才问了什么?好长的问题,能否再问一遍?”

崔举人无奈,又将问题重复了一遍。

顾玲珑认真听完问题后,眼睛都没眨一下:“先生,四书乃《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经有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她倒是轻轻松松就说了出来,把个崔举人给噎住了:“端王爷告诉我,你并未曾学过经史子集的,你如何知道这些的?”

啊?这个举人怎么这样问?她用一种看傻子的眼光看着崔举人:“这不是先生刚才说过的吗?我自然知道了。”

崔举人白皙的面庞浮上可疑的红晕,他从前教过的闺阁千金,也都是立不摇裙,笑不露齿的,没想到这皇亲贵戚的小郡主,竟然这样大胆直白。

他第一堂课,就被这个小小郡主给闹了个大红脸。

可是他真没想到,明明看着她在发呆,竟然也能一字不漏地听进去,听进去不说,竟然听一遍就全记住了。

这,这可是天纵奇才啊。

庐陵乡下他也做过几年西席,也没见到这样的小孩的。即便他们这些举子,头悬梁锥刺股的时候,也没有一遍就能不经意记住的。

而眼前的这个玲珑,也不过五六岁光景吧?

为了最后一点面子,他咳了一声:“那你还未告诉我,朝闻道夕死可矣,又是何种意思?”

顾玲珑的大眼睛顿时不眨了:“可,先生,方才你只是解释到一半啊,我……”

崔举人背着手,这孩子倒是有趣,知之为不知,不会随意瞎解读经典,知道尊师重道。不错,他方才的确只是解释到一半,若她为了过关,胡乱说一些意思,那么就是机灵太过,忠厚不足。

这样的学生,他是不会长久教的。

在庐陵,他也教过这种学生,机灵得很,举一反三,但偏偏偷懒,书初开始还乐意背的,可到了最后,不愿意背了,总拿些经典乱解读,到头来主家考校功课,全都怪到了他头上。

他又面皮薄,不愿意去争。所以后来再遇见这样的孩子,一定是敬谢不敏。

这样看来,这个小郡主虽然不安稳,但还是个实诚的孩子,天真纯洁,未受后宅见识短的妇人们多少影响。

是了,从前那些个心机深沉的学生,可不就是跟着那些个嫡母继室,学了许多乱七八糟的手段和心计么,好端端的,把人之初性本善的东西,都毁了。

这下子他看顾玲珑,也顺眼多了,看顾玲珑鼓着腮帮子,似乎有什么话想说,又不太敢说的样子,便拿鼓励的眼光看着她。

“有什么话,你可以大胆说。”

顾玲珑看了一眼崔举人:“我若说了,先生可会罚我?”她一根白白短短的小手指了指崔举人扬在手里的戒尺,眼神带着惧怕。

她是被孔妈妈搞得那一套体罚制度吓怕了。再加上顾培楼又拿孔妈妈吓她,她更加怕这些戒尺,针线之类的东西。

崔举人一笑而过:“自然不会罚了。”

顾玲珑这才放下心来:“朝闻道夕死可矣,如今儒家的解释,好像都默认是早上明白了真理,到了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崔举人心中一动,似乎被顾玲珑的说法触动了心思,这个问题,在几本论语注疏里,也都提出过争议,但是到了如今,都没有争出个什么说法来,可是,眼前这个小不点,竟然还有别的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